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威虏军骑兵大会战

威虏军骑兵大会战

威虏军骑兵大会战是宋辽之间一场骑兵的战斗。是宋辽历史上少见的骑兵大会战,是宋朝战争史上一场重大胜利

基本介绍

名称:威虏军骑兵大会战时间:公元1001年参战方:宋朝,辽朝结果:宋军获胜参战方兵力:宋军4万左右,辽军6万(未直接参战部队未算入内)伤亡情况:辽军被斩首两万,宋军不详主要指挥官:(宋军)王显,(辽军)耶律隆庆

背景起因

帝国一个缺马的朝代,唐朝牧马监蓄马将近70万而宋帝国最多不过20万,差距甚远,加上宋朝败仗较多,宋帝国的骑兵几乎很少被人提起,但事实上宋帝国早年在北方通过市马,走私马匹,牧马等手段还是建立了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精锐骑兵队,虽然数量实力和汉唐不能相提并论。
宋太祖时代,名将张廷翰就是个马迷,家里的家当都用来购买马匹,高阳在他的小说《曹彬传》中描写道,张廷翰的骑兵队能够在四川的栈道上优雅的跳舞。时间到了真宗年间,武将们同样重视骑兵,宋臣马知节在他的奏章中写道:"今之将帅,用骑兵以多为胜......",鹹平年间宋帝国在北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对抗辽人的入侵。鹹平四年,一场宋辽骑兵大决战在威虏军爆发了。

经过结果

十月九日丁未,辽军的南侵开始了,辽先锋军在梁国王隆庆的率领下经过涿州,直扑威虏军。与此同时宋军前军开始收缩兵力,各部指挥官带领所部,齐集威虏军,一时间,宋军最好的几个骑兵指挥官李继宣、魏能、杨嗣、杨延昭、田敏、秦翰齐集威虏军。从现有的文献中已经无法知道作战计画谁提出来的了,只知道这几位官职平齐,同为前阵或前锋钤辖的骑兵指挥官很快就拿出了作战计画——主力大约30000人由魏能、田敏、秦翰、李继宣带领依靠威虏军城背城立阵,準备与辽军正面交战,同时杨嗣、杨延昭所部6000骑兵先进驻威虏军西北的羊山,準备包抄辽军后路。张斌所部骑兵在羊山边的长城口先伏击辽军,在给辽军当头一棒的同时吸引辽军注意力,以掩护二杨所部的埋伏,然后见好就收,退回威虏军,将辽军吸引到威虏军的战场上来,为二杨计画中的包抄铺平道路。作为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中级指挥官,他们对于这一对付辽军最有效战术无不了然于心。
大宋真宗鹹平四年十月十六日,随着南侵的辽先锋军踏上宋威虏军的土地,战幕缓缓拉开了。漫天的细雨、泥泞的道路让指挥这支部队的大辽皇弟、梁国王耶律隆庆紧锁了眉头——辽军所使用的弓弦是皮质的,被雨水浸泡后便湿缓不堪用了,而无法使用弓箭的辽军骑兵被大大削弱战斗力
上午,当辽军推进到长城口的时候,预先埋伏好的张斌部向猝不及防的辽军行军大队发起攻击,毫无防备的辽军又无法使用弓箭,于是被宋军顺利突破。张斌一击得手,顺势继续突进,矛头直指辽军中军的统帅梁国王耶律隆庆,而辽军在从暂时的慌乱中回过神来后,发现对手兵力并不强,于是开始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张斌部兵力不足,一往无前的突击势头很快就被遏制住。张斌见己部大有斩获,再战下去只可能陷入劣势,于是见好就收,主动退出战场,回到威虏军。当天宋辽两方的第一次交锋告一段落
辽军整顿队伍后尾随张斌部向威虏军前进,接近十六里半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估计接近中午时分,威虏军城便已经在望,侦骑来报,宋军主力在城西列阵,以当由西北方攻来的辽军的兵锋。于是辽先锋军直扑城西。当时威虏军城下,宋军主力包括除二杨所部之外前阵和前锋的所有主力,加上威虏军守军,总数当在三万左右,其中主要部队都是骑兵。以魏能所部前阵骑兵为主,于城西列成大阵,秦翰和田敏所部分为左右两翼掩护魏能侧面。另以战斗力强悍的李继宣部为预备队。宋辽战史上罕见的双方骑兵集团的大规模正面交锋开始了。
宋军背城立阵,侧后无忧,并处于守势,加上宋军大阵对于正面的先天优势,辽军虽然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擅长的迂迴包抄战术无法使用,只有与宋军做正面硬捍。在这点上从历史战绩看,单纯的正面接战,辽军鲜有胜绩,形式对辽军并不有利。因此,辽军果断做出全力一击,将铁林军的重装骑兵派上战场,由统军铁林相公率领正面冲击宋军大阵,但事与愿违。宋军中军主将魏能也率领精锐部队对辽军的攻击箭头展开反冲击,在左右两翼的配合夹击下不但粉碎了辽军的正面冲击,保证了大阵正面的安全并在反冲击过程中一举射杀辽统军铁林相公。辽军主将被杀,全军为之气沮,败像已现。最终,在威虏军城西的主战场上,辽军战败,準备从来路逃走,于是向西北的羊山方向撤退,宋军两翼秦翰和田敏的6000骑兵转入追击,尚未出动的预备队李继宣部也同时移向威虏军城西北八里的赤虏屯住,并派出联络官跟随秦翰部前进,随时準备策应追击部队。
宋军先期开赴羊山包抄的二杨所部没有能参与威虏军城西的大战,辽军的行动太过迅速,一到就打,一打就败,一败就逃,二杨所部的包抄任务就这样变成了迎头拦截的截击任务。
辽军虽然主动撤退,但形式并不好,后有宋军的追兵,前方还有没有来及赶上威虏军城西之战的宋军迂迴部队二杨所部6000骑兵的正面堵截。辽军面临着被前后夹击的态势。
当辽败军取道羊山南麓渐次向西北撤退的时候,早就埋伏在这里的二杨所部迎头杀出,对辽军展开正面拦截。后有追兵的辽军正面再被拦住,走投无路的辽军一下子迸发出强劲的战斗力,二杨虽然倚靠羊山展开阻击,但仍被数量上占有优势的辽军逐步击退,被迫退出战场。一部分没有来得及后撤的宋军死守羊山不退,最后全部阵亡。
二杨的正面阻击虽然宣告失败但在使辽军付出相当的代价同时,迟滞了辽军的行动,为追击部队的赶到争取了时间。正当辽军最终攻下羊山上的宋军阵地时,一路尾追辽军的秦翰部和田敏部追上了辽军后卫部队。李继宣派住秦翰部的联络官也及时将这一情报通报给进屯赤虏并以其为前进基地的李继宣部。李继宣得到情报后立即带领自己的部下直扑羊山。在秦翰部咬住辽军后一会儿,李继宣部也追上了辽军。
随着二杨的退出、秦翰部和李继宣部的相继投入,形势发生了转变,宋军由阻击状态变为追击状态。刚逐走二杨的辽军转眼就被秦翰部和李继宣部赶上了羊山。而此时,秦翰部悄然退出了战场。对于秦翰部来说,已经经历了在威虏军西与辽军大战,再在追击后独自与辽军作战已经使得其力不能支了,因此在友军到达后退出战场也属于情理之中。连经恶战的辽军此时已经无心恋战,而李继宣部原本就是宋军最强悍的部队之一,这次战役中又是作为预备队一直没有参战,在一整天的养精蓄锐后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候,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之后的战事成为李继宣部的独舞。他们赶着辽军从羊山南麓转过山脊,追杀到北麓。战斗中,身先士卒的李继宣多次因为战马中箭而更换战马。最终在牟山谷,李继宣部追上辽败军主力并杀入,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后,剩余的辽军逃向了八里外的辽国边界而在李继宣部带着满身征尘和丰硕的战果回到前进基地赤虏的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了
十月十六日一天的战斗,宋辽双方首战长城口,次战威虏军,三战羊山,最终以宋军击退辽军、斩级二万、阵斩辽统军铁林相公以下将领十五员的辉煌胜利告终,这在宋军对辽长达四十年的战争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此战的胜利,要归功于宋军中级指挥官群体的合理决策和丰富的作战经验。
战后吕蒙正领百官向真宗祝贺,真宗下令桑赞部1万人开到边境,而前阵军后撤休整。威虏军之战以宋军胜利而告终!但王显仍然作了检讨,表示情报失误,驻扎中山的中军主力没能及时赶到出战,否则战果会更大。吕蒙正也指出“......边臣若侦候无差遵守成算克敌必倍......”但真宗还是很大度的给与了褒奖。

历史评价

威虏军战役宋军投入的主要都是骑兵,这在宋辽战争史上是比较少的,双方进行了异常激烈的骑兵大会战,结果宋军获胜,充分显示了北方平原作战骑兵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宋军良好的野战能力给了辽军心理上的震撼,三年后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

本文由'尹文斌'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