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灰纹鹟

灰纹鹟

灰纹鹟(学名Muscicapa griseisticta):体长14厘米体重22克。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鸣禽。体羽为褐灰色眼圈白,下体白,胸及两胁满布深灰色纵纹。额具一狭窄的白色横带,并具狭窄的白色翼斑。翼长,几至尾端。较乌鹟而无半颈环,较斑鹟体小且胸部多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2200米的山地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亚高山岳桦矮曲林中。不常见,性惧生,栖于密林、开阔森林及林缘。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枝叶间,在树冠之间飞来飞去或停息在侧枝上,向空中捕食飞来的昆虫,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中国东北部的落叶林,但迁徙经华东、华中及华南和台湾。冬季迁徙至婆罗洲、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纽几内亚。繁殖于中国极东北部的落叶林。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灰纹鹟拉丁学名:Muscicapa griseisticta别称:灰斑鹟 斑胸鹟动物: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亚纲:今鸟亚纲:雀形目亚目:鸣禽亚目:鹟科:鹟属:灰纹鹟命名者及年代:Swinhoe, 1861英文名称:Grey-streaked Flycatcher

形态特徵

灰纹鹟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头至尾灰褐色,头顶各羽中央较暗形成暗色中央斑纹。背具不明显的暗色羽轴纹。眼先和眼周白色或棕白色,前额基部和两侧白色,两翅和尾羽暗褐色,大覆羽羽端和三级飞羽羽缘淡棕白色或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淡色翅斑。颊、脸暗灰褐色,颧纹黑色。下体白色,胸、腹和两胁有明显的灰色或黑褐色长形斑点条纹,胸部纵纹较细。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较淡,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8克,♀22克;体长♂118-142毫米,♀120毫米;嘴峰♂8-10.5毫米,♀8.5毫米;翅♂76-89毫米,♀81-87毫米;尾♂44-54毫米,♀46-50毫米;跗跖♂12.5-15毫米,♀13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2200米的山地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亚高山岳桦矮曲林中迁徙期间也栖息于阔叶林和次生林。

生活习性

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为夏候鸟,其他地区均为旅鸟,台湾部分冬候鸟。每年5月初至5月中旬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枝叶间,尤以早晨7:00-8:00点和下午2:00-3:00点活动较为频繁,常在树冠之间飞来飞去,或停息在侧枝上,不时飞向空中捕食飞来的昆虫,很少到地面活动和觅食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常见的食物种类有蛾、蝶等鳞翅目幼虫、以及象甲、金龟甲等鞘翅目昆虫和其他幼虫。

分布範围

产地:中国、印尼日本韩国,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大韩民国、马来西亚、帛琉、巴布亚纽几内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游蕩:新加坡美国越南

灰纹鹟分布图灰纹鹟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迁来繁殖地后不久即成对开始觅找巢位和占区营巢,每年繁殖一窝。5月末6月初即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针叶林中鱼鳞松和冷杉等树上,巢多置于侧枝枝杈上距主干在1-2米远,距地高8-23米。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巢主要由松萝、苔藓编织而成,内垫有细草茎、草根、柔软的树皮和松针等,结构精緻,在侧枝小枝间隐蔽亦很好不易发现,每个巢需6-7天即可筑好。巢呈杯状或碗状,大小为外径8-8.5厘米,内径5.5-6厘米,高5-6厘米,深3厘米。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4-5枚。卵淡绿色光滑无斑,微具光泽。卵的大小为17-17.5毫米×13-14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5-16天,离巢后的最初几天幼鸟仍接受亲鸟餵食。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本文由'暴风宜年'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