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看得太远,未必就好!

看得太远,未必就好!

《看得太远,未必就好!》是李玉良所创作得一篇哲理性杂文。文章讲述了人容易心灰意冷和倦态的现实,分析揭示了造成的原因,针对原因,作者提出了很好建议。文章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值得读者们思考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看得太远,未必就好!》作品别名:《看得远,就一定好吗?》创作年代:2012年作品出处:娄底新闻网  江山文学网等文学体裁:杂文作者:李玉良

内容简介

《看得太远,未必就好!》是李玉良所创作得一篇哲理性杂文。文章讲述了人容易心灰意冷和倦态的现实,分析揭示了造成的原因,针对原因,作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的人目标,不要确定得太长远,可以把长远的目标分作几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逐步去做,这样我们能容易保持旺盛的斗志。作者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值得我们思考。看得太远,反而担心忧虑过多,因不可预测的未来而处处掣肘。另一方面,目标太过高远,也不利于自己的标的实施,我们应当脚踏实地,从眼前着手,从小处着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楚,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

作品发表

该篇杂文最早发表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报》、《娄底日报》,后又刊登在《珠江晚报》、《石嘴山日报》、《世品汇》、《青年文摘》、《智慧》等杂誌上。同时也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江山文学网、娄底新闻网、中国短文学网、部落格日报、榕树下等网路媒体。后又被多家网路媒体与杂誌报社转载。

作品原文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为我们大家所熟知。他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后现代精神影响正常的人们,也不由得在为人活着的“意义”而苦恼着。“地坛”、“废人”、“废园”……这些让史铁生回首往事也颇有感慨。他说:“21岁时,如果我知道这样的日子会成为永远,那将是不可想像的人生!我也许会更加没有勇气面对。反而30多年过后,回看如今真实的日子,我反倒不觉得悲苦。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我反倒认为我的人生特别精彩!特别地有意义!”
是的,在现实中,我们做事情经常会半途而废,更多的不是因为难度太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从而感到倦怠和无助,看不到希望。换言之,我们不是因为放弃失败,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走一步看一步,没有人能把自己要走的路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碰壁,在这不断的碰壁中,让我们渐渐地去思考我们自己该走的路与该要走的路。
我们看得太远,很容易被远处不明的困难吓倒,我们会容易倦怠。不看那幺远,有人会说这种人没有长久的目标,没有长远的打算。这样的人鼠目寸光,终日原地踏步。那我们应该怎幺办呢?其实,假若我们把长远的目标划分为多个阶段,再为每个阶段确立一个小目标;一旦达到每个阶段的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些奖励和积极的反馈。这样就会让我们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解决眼前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中不断得到自信和快乐,得到实现下一阶段目标的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仅要胸怀大志,也要重视小目标的确立,要学会把长久的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个去实现。作为学生,对于学习也是一样。目标定得太远,反倒容易好高骛远,到最后一事无成!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坚持就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就永远无法到达。稳稳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反而觉得目标更容易实现,终点更容易到达!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在于坚持,最容易的事情也在于坚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把个人的目标定得太长远,只需要设定得“相对”远一些就可以。而这个度要根据我们个人的情况而定。真正的长远,有时即在眼前。其实,关键的是我们应该及时着手去做身边该做的事,能做到的事,然后一步一步走进长远的目标!

本文由'周涵予'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