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司马楚之

司马楚之

司马楚之(390~464年),字德秀,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北魏大臣,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太常司马馗八世孙。(《隋代司马融墓誌》言其为“孝武皇帝(司马曜)第三子”)

其父司马荣期,晋安帝以为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司马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郡。正值刘裕诛杀宗室大臣,乃亡于汝颍之间。太宗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拜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大破宋军于长社,以散骑常侍徵还,封琅琊王。从征凉州,平定仇池而还。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王如故。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着闻。

和平五年薨,时年七十五,褒赠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谥号贞王,陪葬金陵。

基本介绍

本名:司马楚之字号:字德秀所处时代:北魏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河内温县出生时间:390年去世时间:464年主要成就: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 琅琊贞王

人物生平

折服刺客
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与司马顺明、道恭(司马道恭)等所在聚党。及刘裕自立,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刘裕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害楚之。楚之待谦甚厚。谦夜诈疾,知楚之必自来,因欲杀之。楚之闻谦病,果自赍汤药往省之。谦感其意,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为裕所忌惮,愿不轻率,以保全为先。”楚之叹曰:“若如来言,虽有所防,恐有所失。”谦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诚信物,得士之心,皆此类也。
王镇恶弟康,留关中,及高祖北伐,镇恶为前锋,康逃匿田舍。镇恶次潼关,康将家奔之,高祖板为彭城公前将军行参军。镇恶被害,康逃藏得免,携家出洛阳,到彭城,归高祖。即以康为相国行参军。求还洛阳视母,寻值关、陕不守,康与长安徙民张旰丑、刘云等唱集义徒,得百许人,驱率邑郭侨户七百余家,共保金墉城,为守战之备。时有一人邵平,率部曲及并州乞活一千余户屯城南,迎亡命司马文荣为主。又有亡命司马道恭自东垣率三千人屯城西,亡命司马顺明五千人屯陵云台。顺明遣刺杀文荣,平复推顺明为主。又有司马楚之屯柏谷坞,索虏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骑在芒上,攻逼交至,康坚守六旬。
注:柏谷坞村,偃师市,柏谷坞村位于缑氏镇东。
《魏书》相关记载:四年正月壬辰朔,车驾临河,大搜于犊渚。癸卯,车驾还宫。三月癸丑,筑宫于蓬台北。司马德文宁朔将军、平阳太守、匈奴护军薛辩及司马楚之、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并遣使请降。
归降奚斤
太宗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因表曰:“江淮以北,闻王师南首,无不扑舞,思奉德化。而逼于寇逆,无由自致。臣因民之欲,请率慕义为国前驱。今皆白衣,无以制服人望。若蒙偏裨之号,假王威以唱义,则莫不率从。”于是假楚之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户民分置汝南、南阳、南顿、新蔡四郡,以益豫州。
王爵
世祖初,楚之遣妻子内居于邺,寻徵入朝。时南藩诸将表刘义隆欲入为寇,以楚之为使持节、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屯颍川以拒之。其长史临邑县开国子步还表曰:“楚之渡河,百姓思旧,义众云集,汝颍以南,望风翕然,回首革面。斯诚陛下应天顺民,圣德广被之所致也。”世祖大悦,玺书劳勉,赐前后部鼓吹。
大破宋军
宋文帝刘义隆将到彦之斥河而西,列守南岸,至于潼关。及彦之等退走,楚之破其别军于长社。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滑台,拔之,擒义隆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万余人。上疏曰:“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而智力浅短,诚节未效,所以夙夜忧惶,忘寝与食。臣屡遣人至荆扬,所在陈说,具论天朝盛化之美,莫不忻承圣德,倾首北望。而义隆兄弟知人情摇动,遣臣私仇顺为司州刺史,统淮北七郡,代垣苗守悬瓠。自巩、洛、滑台败散已来,义隆耻其败北,多加罪罚。到彦之削位,退同卒伍,杀姚纵夫于寿春,斩竺灵秀于彭城,王休元託疾,檀道济斥放。凡在腹心,悉怀疑阻。民怨臣猜,可谓今日。臣闻平殄寇逆,必乘战胜之威;建立功勋,亦因离贰之势。伏惟陛下圣德膺符,道光四海,神旌所指,莫不摧服,其未宾者义隆而已。今天纲遐举,殊方仰德。固宜扫清东南,齐一区宇,使济济之风,被于江汉。”世祖以兵久劳,不从。以散骑常侍徵还。
出征凉州
从征凉州,以功赐隶户一百。义隆遣将裴方明、胡崇之寇雠池。以楚之为假节,与淮阳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从散关西入,击走方明,擒崇之。仇池平而还。
车驾伐蠕蠕,诏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等以绝粮运。蠕蠕乃遣奸觇入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诸将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觇贼截之以为验耳,贼将至矣。”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世祖闻而嘉之。
生荣死哀
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王如故。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着闻。和平五年薨,时年七十五。高宗悼惜之,赠都督梁益秦宁四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謚贞王,陪葬金陵。

人物成就

到彦之北伐撤退时,司马楚之率军在长社击破到彦之别部,又随安颉攻克滑台。后又随皮豹子救援仇池,击退刘宋将领裴方明。

史书记载

《北史》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弟太常馗之八世孙也。父荣期,晋益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杨。会刘裕诛夷司马氏,叔父宣期、兄贞之并遇害。楚之乃逃,匿诸沙门中,济江至汝、颍间。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及宋受禅,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宋武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图害楚之。楚之待谦甚厚。谦夜诈疾,知楚之必来,欲因杀之。楚之闻谦病,果自赍汤药往省之。谦感其意,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诚信物,得士心,皆此类也。明元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授荆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人户,分置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以益豫州。太武初,楚之遣妻子内居于邺。寻征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以拒宋师。赐前后部鼓吹。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又与冠军安颉攻拔滑台,禽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万余人。上疏求更进讨,太武以兵久劳,不从,以散骑常侍征还。宋将裴方明、胡崇之寇雠池。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走方明,禽崇之。仇池平而还。车驾征蠕蠕,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以绝粮运。蠕蠕乃遣觇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乃伐柳为城,灌水令冻,城立而贼至,不可攻逼,乃走散。太武闻而嘉之。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着闻。及薨,赠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謚贞王,陪葬金陵。长子宝胤,与楚之同入魏,拜中书博士、雁门太守,卒。楚之后尚诸王女河内公主。生子金龙,字荣则,少有父风,后袭爵,拜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薨,赠司空公,謚康王。

《资治通鉴》

初,司马楚之奉其父荣期之丧归建康,会宋公称诛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父宣期、兄贞之皆死,楚之亡匿竟陵蛮中。及从祖休之自江陵奔秦,楚之亡之汝、颍间,聚众以谋复雠。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下士,有众万余,屯据长社。裕使刺客沐谦往刺之。楚之待谦甚厚。谦欲发,未得间,乃夜称疾,知楚之必在问疾,因欲刺之。楚之果自赍汤药往视疾,情意勤笃,谦不忍发,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深为刘裕所忌,愿勿轻率以自保全。”遂委身事之,为之防卫。
王镇恶之死也,沈田子杀其兄弟七人,唯弟康(王康)得免,逃就宋公裕于彭城,裕以为相国行参军。康求还洛阳视母;会长安不守,康纠合关中徙民,得百许人,驱帅侨户七百余家,共保金墉城。时宗室多逃亡在河南,有司马文荣者,帅乞活千余户屯金墉城南;又有司马道恭,自东垣帅三千人屯城西,司马顺明帅五千人屯陵云台,司马楚之屯柏谷坞。魏河内镇将于栗游骑在芒山上,攻逼交至,康坚守六旬。裕以康为河东太守,遣兵救之,平等皆散走。康劝课农桑,百姓甚亲赖之。
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及平阳太守薛辩皆降于北魏,魏以辩为河东太守以拒夏人(大夏军)。
该记载见于“元熙元年”正月至夏四月。

亲属成员

父祖
祖父:司马恢之,高密王
父亲:司马荣期,高密王
诸子
1、司马宝胤;
2、司马金龙,字荣则,母北魏河内公主;
3、司马跃,字宝龙
孙子
1、司马延宗,金龙之子;
2、司马纂,金龙之子;
3、司马悦,金龙之子;
4、司马徽亮,金龙之子
曾孙
1、司马裔,字承业,延宗之子。《北史》作朏之弟,《北史》《周大将军司马裔碑》皆云“字遵胤”。
2、司马澄,字元镜,纂之子。
3、司马仲粲,澄之弟。
4、司马朏,悦之子。
玄孙
1、司马藏,裔之子;
2、司马鸿,字庆云,朏之子;
3、司马侃,字道迁,裔之子
来孙
司马孝政,鸿之子;
司马运,侃之子

轶事典故

《魏书·列传第二十五》记载: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以为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值刘裕诛夷司马戚属,叔父宣期、兄贞之并为所杀。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自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中。及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为裕所败,乃亡于汝颍之间。”
从中我们知道楚之的父亲是司马荣期,叔父是司马宣期,外加兄长司马贞之,并且说是司马懿四弟的子孙,其他的族系关係一併没有交代,我们不禁要问司马楚之的祖父会是谁?于是根据《晋书》、《魏书》、《宋书》进行了辛苦的探佚,画出了“司马宗室的族系图”一大张,但是反覆研读依然没有说明司马楚之的祖父的蹤影,这时候我回到以上原文去反覆斟酌,发现要弄明白楚之的祖父之谜突破口在“从祖”二字。
通过翻阅《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辞海》,遗憾的是均没有收入“从祖”一词。只能另闢蹊径,遂根据《晋书·载记》:“加文武爵各一级,追崇曾祖轨为武王,祖寔为昭王,从祖茂为成王,父骏为文王,弟重华为明王。立妻辛氏为皇后。” 《晋书》:“惠帝失驭,寇盗蜂起,元海从祖故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由此得知祖父的亲兄弟称为“从祖”。必须承认:这是《晋书》或《旧晋书》相关作者的观点。
司马楚之传在《魏书》里面出现,《魏书》的从祖含义是否有变化呢?
根据《魏书》:李叔虎,渤海蓚人也。从祖金,世祖神麚中(428—431)与高允俱被征,位至征南从事中郎。叔虎好学博闻,有识度,为乡闾所称。太和中(477-499),拜中书博士,与清河崔光、河间邢峦并相亲友。由此可见,李叔虎与其从祖李金出任时间相差至少46年以上,在生育正常情况下,就是相差两辈,又有《魏书·列传第七下·景穆十二王》:高祖饯桢于华林都亭。诏曰:“从祖南安,既之蕃任,将旷违千里,豫怀惘恋。然今者之集,虽曰分歧,实为曲宴,并可赋诗申意。射者可以观德,不能赋诗者,可听射也。当使武士弯弓,文人下笔。”高祖送桢于阶下,流涕而别。拓跋晃——南安王拓跋桢;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高祖拓跋宏;拓跋桢与拓跋浚是兄弟,所以第二条的“从祖”也是祖父的亲兄弟的意思。
综合两条史料证明《魏书》的从祖含义与《晋书》一样。
有了《魏书》从祖的概念,就知道“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与司马楚之的关係了,也就是说司马休之的兄弟应该就是楚之的祖父,这样就得到其祖父与已知司马宗亲的关係了,即司马休之的兄弟就是楚之的祖父,由“司马宗室的族系图”知道,司马休之有3个兄长,分别是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暂且不讨论到底是哪一个。再由“司马宗室的族系图”知道荆州刺史司马休之3个兄长小司马馗六辈,由“从祖”得出楚之小司马休之两辈,故楚之小司马馗八辈,也就证实了《魏书》所说的“八世孙”,但是又发觉司马休之3兄长并不是司马馗的子孙(而是司马进的子孙),由此推理,楚之也不应该是司马馗的子孙,这又如何解释“馗之八世孙”呢?
从“司马宗室的族系图”上看,我们突然意识到司马休之3兄长血缘上虽然不是司马馗的子孙,但是是否曾经过继给了司马馗呢?如果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其中一人过继给了司马馗或者他的子孙,那幺就可以说成“馗之八世孙”了。
至于3人之中是否有人过继给司马馗(馗的子孙),我们一一验证。首先看司马尚之,查看《晋书·列传第七-宗室·司马尚之传》得知司马尚之一直是谯王,袭的爵位是司马逊的,所以司马尚之没有过继司马馗及其子孙;其次看司马恢之,显然也未曾过继,值得留意的是司马恢之的儿子司马文深过继给了司马进的曾孙高阳王司马毅,但不是过继给司马馗的子孙,这样司马恢之是司马楚之的祖父便也排除了。最后看司马允之,查的司马允之袭的爵是其叔父司马愔的,爵位广晋伯不属于司马馗及其子孙的爵位,也排除了。
经过这样层层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排除“荆州刺史休之”是楚之从祖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楚之“从祖荆州刺史休之”的记载不是无中生有了吗?可是进行逐字逐句的斟酌,以及反思“司马宗室的族系图”绘製準确性地时候,发现了两个“司马恢之”,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楚之的“从祖荆州刺史休之”这句话并不是《魏书》作者编造的谎言,问题是司马休之不止3个兄长,还有一个假的、混淆的“兄弟”——“高密王司马恢之”——与司马休之的二哥正好同名,以至于魏收把楚之祖父高密王司马恢之当做司马休之的兄弟,之后便有了司马休之是楚之从祖的说法,即“从祖荆州刺史休之”。
到这里,楚之祖父高密王司马恢之,司马荣期父是高密王司马恢之的假设便产生了,至于说是不是,还需要第四次验证(应该是最后的验证了)。
如何验证?就要从楚之的出生时间谈起,根据《魏书》该传后文得知,楚之出生于公元390年,那幺从司马馗开始到390年是否可能传到司马馗的“八世孙”呢?首先看下“司马宗室的族系图”已经得出结果,发现司马懿的子孙就有八世孙司马安和司马修之,那幺理论上司马懿的二弟司马馗也可能传到了八世孙司马楚之了。
根据已知的司马宗族的人物,得知司马懿生司马师时29周岁左右,生次子司马昭时32周岁左右;司马昭生司马炎25周岁左右;司马炎生司马衷23周岁左右;司马衷生次子司马遹19岁左右;司马觐生司马睿20周左右;司马睿生司马绍22周岁左右,生第六子司马昱44周岁左右。东晋后期,司马道子生司马元显18周岁左右,而司马元显(382—402)于402年被桓玄杀时,已有6子,可见也在18周岁左右生长子,甚至早于18周岁就生了儿子。由这些数据,我们可见预见,随着司马宗族当皇帝封王而生活变得优渥奢华,诞子的年纪越来越年轻;生长子和小儿子时年龄差也比较大
那幺来分析司马馗的子孙情况,儿子司马权、孙子司马植、曾孙司马释都是长子;玄孙司马紘、来孙司马俊、昆孙司马恢之都是次子;仍孙司马荣期未知排行(司马荣期弟司马宣期),但不是最小儿子;云孙(即八世孙)司马楚之也未知,楚之上有兄司马贞之,司马荣期于403.10逝世,楚之当时13周岁左右,故楚之可能是小儿子,作为司马馗八世孙390年出生而言,相对于其他宗族兄弟还是很早的。比如司马懿的六世孙司马元显出生时已经382年了,虽然比楚之大8岁,但是司马元显却比楚之大了整整两辈,也就是说年纪比司马元显小8岁的“小弟弟”却要叫司马元显“爷爷”;再看司马进的子孙,依据推理,司马进的六世孙司马文惠年纪应该和楚之相仿,估计楚之也要叫司马文惠“爷爷”,因为楚之是司马馗八世孙。再看司马馗的七世孙司马道赐,据《魏书》记载“文思与淮南公国璠、池阳子道赐不平,而伪亲之,引与饮宴。”比司马文惠小一辈的司马道赐竟已经能和父辈的司马文惠在一起喝酒宴请了,也从侧面反映出至公元390年前后司马馗相比其他兄弟的子孙后代多或者说司马馗一支枝繁叶茂。
根据同时期(两晋十六国时期)司马氏各宗系的男性生育年龄和诞子状况(男女的生殖功能好坏)的分析,大致的列出包括司马馗在内的九代人的出生时间,附加逝世时间:①司马馗(拟定184-?),并拟29周岁时生长子司马权→②司马权(拟算得213-275),并拟27周岁生长子司马植→③司马植(拟算得240-299),并拟22周岁生长子司马释→④司马释(拟算得262—早于327),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紘→⑤司马紘(拟算得288—342),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俊→⑥司马俊(拟算得314—?),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恢之→⑦司马恢之(拟算得340—晚于420),并拟24周岁生司马荣期→⑧司马荣期(拟算得364—403),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楚之→⑨拟算得楚之生于390年,与“司马楚之(390—464)”的事实相吻合。自此,“楚之的祖父是高密王司马恢子”的猜想得以印证。司马恢子是楚之祖父的结论也与“司马楚之传”的记述暗暗相符。
我们回过头来梳理脉络,楚之父亲司马荣期,叔父司马宣期,属于“期”字辈;兄长司马贞之与自己与以及司马懿的八世孙司马修之同属于“之”字辈。反证之,如果司马休之的兄长司马恢之是楚之的祖父,那幺楚之父亲司马荣期和司马文仲、司马文深、司马文思、司马文宝、司马文惠同一辈,但是不符合普遍呈现的“文”字辈,所以从字面上也驳斥了“司马休之的兄长司马恢之是楚之的祖父”这一假设。
综合多重分析结果,基本上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司马楚之的祖父是高密王司马恢之,而司马荣期的父亲正是长寿的高密王司马恢之(420年“宋受禅”时还健在)。

本文由'世子平'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