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额敏飞鹅

额敏飞鹅

额敏飞鹅是一种塔城额敏的特产,由于这里的鹅是通过鹅和野雁杂交的后代,因此保留了一定的飞行能力故称为飞鹅。

它是当地的一种土着鹅,有的一次能飞行数百米体形大,成年公鹅体重5公斤以上,母鹅3-4公斤,以青草为食,冬季以糠麸、蔬菜为主。觅食能力强,秋后能成群结队飞往数公里甚至10多公里的农田茬地觅食,早出晚归,不需人看管。

额敏飞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可以熏、可以烤、可以烹、可以炖,各种烹饪方法均受人们欢迎,尤以熏鹅肉抓饭最为有名,成为额敏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佳馔。熏鹅易于保护,可开发袋装食品

基本介绍

中文:额敏飞鹅别名:草鹅

生活环境

额敏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中温带大陆性乾旱气候,準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塔城盆地中心,北抵哈萨克斯坦,南连託里县和油城克拉玛依,东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西接塔城市和裕民县。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大约到了清乾隆32年(1767年),一代代灰雁经过人驯化,又与当地土鹅进行了杂交,才演变成今天头顶无瘤、食草、善飞、抗寒、耐粗饲的飞鹅。
一般认为,飞鹅有花色和花白色以及纯白色三种,花色为纯种飞鹅,花白色和纯白色飞鹅为杂交种。除了会飞以及毛色之外,额敏飞鹅同一般的家鹅相比,体形特徵也非常明显:飞鹅体型粗壮肌肉发达。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飞鹅头顶没有肉瘤。
额敏飞鹅鸣叫声洪亮,声音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因此,春秋季节候鸟迁徙时,飞鹅的叫声往往让人产生大雁来了的错觉。除了在庭院内,飞鹅在河滩觅食期间,一般不主动袭击人类,当地人知道飞鹅的厉害也很少招惹飞鹅。公鹅负责鹅群的安全保卫工作。公鹅的喙很厉害,在人腿上拧一口,轻则红肿淤血,重则皮肤流血。据说,塔城市曾发生过飞鹅将儿童的腿啄残废的悲剧。

文化特徵

飞鹅在塔城盆地,特别是塔城市、额敏县农牧区,已有很长的历史。最早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乾隆32年(1767年)。近期统计数字止于1979年,当时该地区共有7000多只。
《塔城地区志》记载,塔城飞鹅,头顶无瘤,食草,善飞,抗寒,耐粗饲,水陆均可生栖,秋天结群早出晚归,最远可飞到十多公里外的大田中觅食。
塔城飞鹅主要饲养于塔城市及其附近,由于经常飞出去觅食,有时它飞越国界,所以当地人戏称它为“日食哈萨克斯坦、夜宿塔城”的“双国籍公民”。目前,塔城飞鹅的饲养还仅限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状态,随产品的开发可以发展为农场放养形式
中国古代称大天鹅为鹄、鸿、鹤、鸿鹄、白鸿鹤、黄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仍包含了这些辞彙,比如雁门关、鹄岭、鹄泽,黄鹤楼等,至今有些地方依旧是大天鹅等雁形目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至今日语中的“白鸟”就是指大天鹅。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

人文:

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新疆天山北坡西部山区的伊犁河谷。地理坐标界于北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北与塔城地区的乌苏县相连,东南与巴音郭楞州的和静县毗邻,南和阿克苏的拜城、温宿县联结,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伊犁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辖八县一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209万,地区行政公署设在“花都”伊宁市,这里是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地区为天山各支脉环绕分隔,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派生出系列各具特色的、奇异的自然景观。这里地处中亚腹地,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东西文化荟萃,加之民族众多,具有浓郁的民风民俗,形成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伊犁确实很美。它美得独特,美得不同凡响,连滋养它的伊犁河也是悠悠然向西流的。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资源雄厚,物产富。伊犁地区北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北与塔城地区的乌苏市相连,东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毗邻,南和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连线,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边境线长421公里。
这里的居民有40多个民族成份。主要有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满、回、俄罗斯等13个民族。这幺多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间风情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强悍、惊险的哈萨克叼羊、赛马、姑娘追;也可以看到欢快、风趣的维吾尔“麦西来甫”。你可以听到深情优美的回族“花儿”;也可以欣赏到锡伯族弓箭手百步穿杨的风采。你可以走进哈萨克毡房去作客。你可以去维吾尔农家看他们的蓝马车迎新娘,你可以吃一吃这里香喷喷的抓饭、抓肉,尝一尝鲜嫩爽口的烤全羊……
历史
260年以前,塔城盆地到处是水草丰茂、大量候鸟繁衍栖息的沼泽地。当时很少有人居住在这里,只是在依山近水的地方居住着一些游牧民族。由于这里羊多牛壮,经常是狼群出没的地方,狡猾的狼群往往窜进茂密的草中吃羊。当时,居住在额敏一带的牧民当中,有一位善骑射的年轻牧民,叫巴特。巴特为了保护自己的羊群,经常骑马巡牧,射死了少吃羊的狼。后来,群狼趁一个漆黑的夜晚报复巴特。拴在毡房前的骏马长嘶急鸣,把熟睡的巴特从梦中惊醒了。巴特为了逃命,带着年轻的妻子骑上这匹骏马在草原上宾士了半天后,才在一处河边(额敏河)停了下来喝水。夫妇二人喝完水之后,巴特的妻子在草中更衣时,发现草中竟有两枚雁蛋。巴特的妻子把雁蛋捡了起来,随后,夫妻就在额敏河畔继续以游牧为生。巴特夫妇怕两枚雁蛋日后撞破,便把雁蛋装在篮子里,放在了炕角的火墙上。每天放牧回来要看一眼。有一天,巴特夫妇放牧回来,发现放在炕角篮内的两枚雁蛋开始破裂了,破裂的蛋壳中竟蹦出了两只一模一样的小灰雁。小灰雁的出生,给巴特夫妇带来了欢乐。转眼间,两只小灰雁在巴特夫妇的精心餵养下长成了一对比翼双飞的伴侣。可谁想到,那年夏天一场暴雨,竟让这对和巴特夫妇朝夕相处的灰雁突然失蹤了。说来也巧,到了第十天的早晨,巴特夫妇正要放牧时,这对灰雁竟飞回来了!巴特夫妇怕这对灰雁再一次飞出去,便在餵食的过程中,剪去了这对灰雁的翅羽。就这样,这对灰雁便繁衍栖息在巴特的家中。后来,巴特夫妇便把繁殖出来的灰雁作为赠送亲友的珍品,一家传十家,十家传百家,传遍了草原上的牧民家。据说,这对灰雁老死后,巴特夫妇为了怀念,就将平时掉下的雁翎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有人说,埋在农九师168团附近的坟墓,就是巴特夫妇和这对灰雁的。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大约到了清乾隆32年(1767年),一代代灰雁经过人工驯化,又与当地土鹅进行了杂交,才演变成今天头顶无瘤、食草、善飞、抗寒、耐粗饲的塔城飞鹅。直到目前,塔城盆地的上空常常可以看见候鸟迁徙的长队,夜空中则常常传来雁、鹅等鸟类的鸣叫声。据说,这是塔城飞鹅的后代对祖先表示哀思的象徵。

本文由'一条小悦来'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