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筋转

筋转

筋转,病症名。因暴力致使伤筋发生扭转之症。别名,伤筋。即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多因跌伤、扭挫所致。主要表现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强等症。治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用舒筋散,并可针灸、按摩、拔火罐、外用海桐皮汤洗之。适当配合功能锻鍊。

基本介绍

中文:筋转类别:中医基础术语出处:《医宗金鑒》

中医解读

筋转,病症名。因暴力致使伤筋发生扭转之症。语出《医宗金鑒》卷八十七,即伤筋症。伤筋一个中医辞彙,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中医把除骨骼以外的软组织都称作“筋”。四肢的躯干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统称为“伤筋”,即“筋转”。多因斗殴、扭挫引起。证见伤后局部肿胀疼痛,色呈紫青,甚则关节功能受限,屈伸不利。
伤筋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强等症。依据时间长短,伤筋又分为急性伤筋和慢性伤筋。一般伤后两周内称为急性伤筋;慢性伤筋一般指急性期失治或治疗不彻底,造成局部隐疼或酸痛、功能障碍,常随劳累及受凉后加重,往往可反覆发作
伤筋过程如下: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局部迅速肿胀,在2~3天内瘀聚凝结,患处功能障碍。受伤3~4天为中期,此时瘀血渐化,肿胀开始小腿,瘀斑转为青紫,皮肤温热,疼痛渐减。受伤2周后为后期,此时这时瘀肿大部分消退,瘀斑转为黄褐色,疼痛不明显,功能轻度障碍,此种残余症状,经3~5周消失,功能可恢复

中医治疗

手法治疗:《医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记载,按摩法和推拿法是治疗伤筋的主要手法,治疗伤筋手法一般以按、摩、推、拿四法为主,并辅以揉、捏、擦、滚等手法,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还可选用 拔伸牵引、屈曲按压、颤抖摇晃、旋转斜搬等手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松解粘连、软化瘢痕。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初期及中期和后期。初期及中期,宜祛瘀消肿,理气止痛。常用祛瘀 止痛药膏等敷之。如红热较明显,宜消瘀清热,解毒退肿。常敷四黄散、清营退肿膏等。症状较轻者,可搽红花油万花油等以舒筋活血。后期,以活血止痛为主。常用宝珍膏、万应膏等。如肌筋硬拘挛可用八仙逍遥汤、海桐皮汤熏洗患处。可起到温经止痛、滑利 关节的作用。一般经冷敷处理24小时后可用活血化瘀酊剂,局部可用伤湿止痛膏贴上,较重的损伤如果皮完整,可用伤筋云南白药加白酒调敷伤处并包扎,隔日换药1次,每日2~3次,加理疗。如果皮肤有破损不宜局部外用药物,特别是中药外敷等,应该及时就医,去医院处理。后期以活血止痛为主。常用宝珍膏、万应膏等。如肌筋硬拘挛(挛缩)可用八仙逍遥汤、海桐皮汤熏洗患处,能起到温经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内服药物伤筋初期肿痛剧烈时,宜散瘀止痛。可服云南白药胶囊(2片/次、3次/日)、七厘散等。中期,宜舒筋活血。可服舒筋汤,舒筋活血汤等。后期或陈伤,常兼夹风寒外邪、局部疼痛乏力,活动 功能障碍,宜养血和络,祛风宣痹。常服小活络丹、补肾壮筋汤等。
经过上述处理,一般2~3天疼痛减轻,一周后基本痊癒。

本文由'圣歌'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