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也称漏水浑天仪,简称浑天仪。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创製的一件天文仪器,属于水运浑象。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恆显圈、恆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恆星的出没和中天等。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是一种机械日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它所用的两级漏壶是现今所知最早的关于两级漏壶的记载。漏水转浑天仪对中国后来的天文仪器影响很大,唐(一行、梁令瓒)宋(苏颂)以来就在它的基础发展出更複杂更完善的天象表演仪器和天文钟。

基本介绍

中文:水运浑天仪外文名:water-driven celestial globe

意义

漏水转浑天仪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第一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在浑天仪中套用到的齿轮机构和凸轮机构十分複杂,这中间的转动如果不使用逐渐减速的齿轮系统很难作到。远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时候,古代汉族人民就可以造出这样複杂的仪器是很值得自豪的。可惜的是,这套複杂的传动系统因为年代久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理论学说

汉前三说

在汉代以前,我国的宇宙理论,大体分为三种,分别是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这三种学说中,浑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被认为是正统的官方学说。从汉代开始以后的千余年中长期广泛流行,支配着历代的天文观测和曆法的指定。浑天说认为地在天之中,天似蛋壳、地似蛋黄,日月星辰附着在天壳之上,随天周日旋转。为了演说浑象并观测天体方位,西汉耿寿昌发明了浑天仪。东汉中期,张衡在前人製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于公元117年设计并製造了完整的演示浑天说思想的漏水转浑天仪。

唐代浑天仪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製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複杂了。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製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準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特别是在水运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相关的商州铜佛龛文物遗址仍存),用齿轮带动,一个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木人每辰(合现在两个小时)自动撞钟。这两个人是运用机械原理而製成的古代机器人。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计时机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是现代机械类钟錶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个世纪,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儘管这架水运浑天仪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便因铜铁渐涩,不能自转而进入博物馆了。但是,一行和梁令瓒却以获得天文钟的发明权而永垂史册。英国着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说:高僧一行和梁令瓒所发明的平行联动装置,实质上就是最早的机械时钟,是一切擒纵器的祖先,走在欧洲14世纪第一具机械时钟的前面;(西方关于钟錶装置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水运浑天仪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轮,每天一周,恰恰与天体周日视运动一致。水运浑天仪一半在水柜里,柜的上框,有如地则自然撞钟。整个水运浑天仪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又能自动报时,有二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做一百刻=0.24小时=14,4分钟)击鼓,每时辰(合现在两小时)撞钟。这是世界上最早将擒纵套用于计时的装置,比外国自鸣钟的出现早了六百多年。一行等人的成就又超过了张衡。(也是最早的报时机器人)。
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恆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恆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本文由'玉涵荷'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