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邯郸梦

邯郸梦

《邯郸梦记》为四梦中最后一梦,写于1601年,是年汤显祖52岁。①它藉助《枕中记》黄梁一梦的故事,再现明代官场,对超脱生死困扰的途径再次做了一番探讨,是一部于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为一体的剧作,价值不容忽视。明代吕天成在《曲品》中说:”《邯郸梦》,穷士得意,兴尽可仙。先生提醒普天下措大,功德不浅。即梦中苦乐之至,犹令观者神遥,莫能自主。”清代黄周星《制曲枝语》云:”曲至元人,尚矣。若近代传奇,余惟取汤临川’四梦’;而’四梦’之中,《邯郸》第一,《南柯》次之,《牡丹亭》又次之;若(紫钗》,不过与《昙花》、《玉合》相伯仲,要非临川得意之笔也。

唐沈既济《枕中记》里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之后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

基本介绍

中文:邯郸梦注音:hán dān mèng释义: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出处:《中年》、《枕中记》

成语辨析

【成语】邯郸梦
【注音】hán dān mèng
解释】邯郸:古赵国都城。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能实现的梦想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黄粱梦、黄粱一梦
【押韵词】穷通皆命、及时应令、统一口径、死生有命、逞强好胜、修短有命、邪不敌正、请先入瓮、发号出令、习久成性
【年代】古代

出处

中年许国邯郸梦,晚岁还家圹埌游。 宋·王安石《中年》诗
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用其所授瓷枕睡梦中历数十年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梦"喻虚幻之事。

邯郸梦<a href=http://www.zzww.net/tag/wenhua.ht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文化</a>邯郸梦文化

解析

从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卢生,在邯郸一个客店遇见道士吕翁。吕翁送他一个枕头,这时店主正开始做黄粱饭,卢生小睡一会,在梦中他中进士做宰相娶美妻,儿孙满堂,生活美满。梦醒后,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做熟。
:◎ 《牡丹亭记题词》说:"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南柯梦记题词》说:"梦了为觉";《邯郸梦记题词》说:"m哭而醒"。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繫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相关着作

唐沈既济《枕中记》里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之后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

邯郸传说

卢生,醉心于功名富贵,时有不得志之慨。一日,与前来度他入仙的吕洞宾“巧遇”于邯郸县赵州桥西一小店。吕见他一心“待要一生得意”,逐赠其磁枕,度其入梦。梦中卢生,先是有个艳遇,娶得富家千金崔氏。崔氏又以重金助其贿试,使卢生夺得状元功名,除授翰林编修兼知制诰。但因此也得罪了权臣宇文融。宇侦得卢生任上谋私之破绽,捋卢生贬至陕州为知府,负责凿石开河。工程浩大,难度前所未有,谁知卢生竟能轻易化解,取得成功。皇上东巡亲见河道盛况,对卢生恩宠有加,宇文融又悔又妬。适逢吐蕃犯边,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宇文融趁机力荐卢生率兵靖边,欲置之于死地。卢生无奈挂印西征,用反间计轻取强敌,于天山勒石纪功,凯旋迴朝。正当封妻荫子、春风得意之际,宇文融又罗织其“通敌”之罪,钦命立斩于云阳市。愁云惨雾,生死须臾之间,忽因崔氏死命鸣冤,权监通力说情,皇上恩赦,而免于一死,抛妻别子,远窜岭南鬼门关。不久,沉冤昭雪,卢生回朝,被尊为上相兼掌兵权,可谓位极人臣,恩宠无以复加。皇上为之建翠华楼,赐廿四女乐。暮年之卢生,沉溺于“采战”宴乐,身体严重透支,终至一病不起。大限到来,尚汲汲于身后国史之位置,子孙之封荫,叹一声人生到此足矣”而溘然去逝……
一场历经数十年的荣华梦醒来之时,店小二为他煮的黄梁饭尚未熟透。卢生大梦惊醒,又经吕洞宾点化,终于领悟了人生真谛,随仙翁到蓬莱山门顶替何仙姑扫落花去了。

旅游景点

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国家3A级景区。位于邯郸市北6公里处的黄粱梦镇。西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是依据唐代沈既济所着传奇《枕中记》故事而建的,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和保存状况最好的道教全真派宫观之一。始建于北宋初期,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朝廷以帑金扩建,始成规模。后历代均有修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各建东西行宫。1985年至199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本文由'天际敏叡'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