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耳朵虫

耳朵虫

耳朵虫指歌曲或其它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断不由自主地反覆在某人脑子里出现的情况,口语中一般表达为“脑袋里粘着音乐”。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对“耳朵虫”的感受度是不一样的,但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时间受到过“耳朵虫”的侵扰。

基本介绍

中文:耳朵虫外文名:earworm口语表达:脑袋里粘着音乐状况:音乐片段不断在脑子里重複其他名字1:黏着音乐综合徵其他名字2:不由自主的音乐想像

现象介绍

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得在脑子里反覆出现并且不受大脑控制,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叫做earworm(耳朵虫),形象得把这种现象描述成大脑中爬进一只虫子精神分析专家西奥多·雷克把这种现象的精神动力特性称为“萦绕在心头的旋律”,该现象的另一个科学名称是“不由自主的音乐想像”,简称INMI,是由神经科专家奥利弗·塞克斯在2007年提出来的。

产生原因

音乐能让人产生非常多样的感受,因此,我们的大脑也就以非常多的方式对音乐设定了“密码”,这可能就是耳朵虫现象产生的根源。
在我们的大脑中,信息往往都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而存储的。科学家收集了从BB.ht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BBC音乐台听众中收集的数据,通过人们所报告的产生“耳朵虫”的情况,大致可以看出大部分“耳朵虫”都是由人们接触到的声音、想法触发来的。例如,70年代的老歌会诱发人们脑海中回想起老牌摇滚乐队的歌曲;其他的歌曲则可能源于回想到的野营的场景,甚至是工作中的压力或者无聊。因此心理学家认为,“耳朵虫”现象和19世纪德国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着名的艾宾浩斯曲线的创始人)提出的不自主记忆提取现象有关。有一提取线索一旦出现,就会自动触发相关的信息。譬如看多了由“最炫民族风”伴奏的各种视频,下次看到有节奏舞蹈,就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来了
简单,鲜明的节奏,让“耳朵虫”一旦出现就一发不可收拾。产生“耳朵虫”的旋律也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存在一个反覆出现的节奏。这种周期性的节律让旋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就好像没有尽头一样。辛辛那提大学的市场学教授詹姆斯·凯拉瑞斯(James Kellaris)就统计了一个 “耳朵虫”排行榜,其中高居排行榜前列的歌曲包括James Blunt的《You’re beautiful》,电影《碟中谍》的主题曲。
这些歌曲大多具有强烈的节奏,而且音乐的主题周而复始地持续出现。在毕曼的研究中也有着类似的结果,他发现耳朵虫的旋律一般都只是音乐中的一小段,其中33%是经常“周而复始”的副歌部分,27%是歌曲的其他部分,只有28%的情况重複的是整首歌曲。

解读耳朵虫

不过,“耳朵虫”并非出现在耳朵里,而是一种纯粹的来源于大脑的神经活动。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发现,当“耳朵虫”出现时,大脑的反应和听到音乐时的反应类似,都引发了大脑听觉皮层的活动。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只是通过想像,负责听觉信息处理的听觉皮层也会活跃起来。这种“听觉想像”活动生动地重现了我们听到旋律时的大脑反应。
这种反应是大脑接收到信息后情不自禁的一种反应,一旦被激活,便会引发“认知搔痒”:某些音乐片段能激发脑部的不正常反应,这些不正常的反应就像皮肤上的瘙痒,让脑子不断地注意这些音乐,结果只能是越痒越挠、越挠越痒,让人忍不住回想这萦绕在心头的旋律,但“耳朵虫”也不是恐怖的东西它是人类正常的身心反应。
出人意料的是,旋律的上口与否对人们记住它的程度并没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很少的歌曲被不同用户列举为他们的耳朵虫曲目。人们是否记得某一首歌,更关键的因素是,他是多久之前听到的,以及重複听到的频率多高
“耳朵虫”和强迫症或精神疾病里出现的“幻听”也有所不同。虽然有些强迫症患者脑海中也会持续地出现的音乐旋律,但带给人的感受是非常痛苦,难以摆脱的。但耳朵虫通常是无害的,只是短暂地出现,并不会给人带来长时间的折磨。而精神疾病中的“幻听”往往是真的能“听”到声音,而“耳朵虫”只是在脑海中想起的旋律而已。
原来“耳朵虫”并不是真的虫,只是大脑接收到信息后情不自禁的一种反应。而且看来所有人都难免和它邂逅,并且一时半会也摆脱不掉。在毕曼的调查中,46.67%的人会选择听或唱其他的歌来赶走耳朵虫,25.71%的人会用读书聊天方法转移注意,另外18.1%的人则选择任由它而去效果最好的恰恰是最后一种,这正顺应了心理学上的自我控制的逆效应。越想赶走的想法就越难以摆脱,反其道而行之,却能起到消除的效果。所以下次遇到耳朵虫的时候,就不妨就让它在脑海里飞一会,享受一下那美妙的节奏吧!

代表歌曲

气球》《fallen》《甩葱歌》《圆周率之歌》《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众多网友表示,这5首歌,任意一首要是连续听上2小时以上,大多数会出现这类现象。
2014年5月29日7时歌曲《小苹果》MV在网路首发,它迅速霸占各大音乐、话题、视频排行榜榜首,原版风靡全国,各路网友也将其推向娱乐巅峰。《小苹果》迅速走红,心理学家认为这是“耳朵虫”在作祟。

研究进展

“耳朵虫”另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不自主的音乐想像”,于2007年由神经科专家奥利弗·塞克斯提出。这种现象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已被研究证实
如2008年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11910名芬兰被试者呈现5首熟悉的歌曲,结果发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有33.2%的被试者报告每天都会想起那些音乐片段,32.4%的被试者每周都会想起,累计有91.7%的被试者至少每周会体验到“不自主的音乐想像”。
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毕曼经统计发现,大部分“耳朵虫”只会持续3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越是觉得音乐重要的人,越难以摆脱“耳朵虫”的纠缠。而且,“耳朵虫”的困扰程度和时间无关:你越注意到它,它给人心理带来的厌烦越严重。达特茅斯大学另一组心理学家则发现,不同的人出现“耳朵虫”的机率也不尽相同。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 “耳朵虫”的骚扰,音乐家也比普通人更常听到耳边徘徊的旋律,那些神经过敏的.疲惫的或者是压力大的人也很容易出现耳朵虫的现象。
有趣的是,“耳朵虫”中间还存在强势者,这种被称作“消除旋律”的曲调,一旦在脑海出现便势不可挡地盖过其他旋律。“耳朵虫”也是可以传递的,分享脑海中的旋律有时候会让其他人产生类似的感觉。

本文由'梁孤兰'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