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恆山(河南省睢县山岭)

恆山(河南省睢县山岭)

恆山,位于河南省睢县,是由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较高土丘岗岭,蜿蜒连绵,草木丛生,宛若山脉,延绵20余里。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山川》记载:“山则城西北十二里曰恆山,崒嵂南向,为州主山。”

基本介绍

中文:恆山外文名:Mount Heng位置:河南省睢县

远古——丘陵险峻居盂夷

远古时期,睢县恆山一带即有人类居住。根据在恆山西侧的周龙岗遗址考古成果,这里是华夏、东夷的交会地区,五千年前远古居民在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1977年豫东考古纪要》)。周龙岗遗址以东即属于东夷部族势力範围,而恆山居于其间。清光绪《睢州志》载:“恆山在城北十里,林木蒙密,鸟兽居之,州人之猎者多往焉。”这里因岗岭叠嶂,林木茂密,水草丰富,先民们择高而居,不会受到洪水、野兽的侵袭;沿河流森林而居,捕鱼、狩猎方便,成为睢县最早的居民聚居地。这也是恆山支脉的“涧”(山间之水)、“岗”(较高丘岭)之地较早有人类栖息的重要原因
居住在睢县恆山一带的远古居民属于东夷部族哪一支系呢?盂夷。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绘,春秋时期的宋国有盂亭,位置在今睢县西北涧岗恆山寺一带。这当是远古盂夷在此生息,夏、商时期形成盂方之后的地名遗存,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盂”或“盂方”的记载(郭沫若《甲骨文合集》)。《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竹书纪年》记载:“(后相)七年,于夷来宾。”着名学者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云:“于夷即卜辞之盂方。”(卷下页四四)郭沫若《卜辞通纂》之六《征伐》:“所谓盂方者,乃殷东方之国也……地在河南睢县。”《河南通史》第一卷第六章第三节《商代河南诸国》:“盂国:即卜辞中的盂方,为商的东部方国。”
盂方在武丁时期曾归附于商,后又背叛,受到商王的多次征伐,《甲骨文合集》中有“余其从多田于多伯征盂方伯炎”“王来征盂方伯炎”的卜辞记载。因盂方的恆山风景秀美,适合游玩打猎,成了当时商王室和大臣经常光顾的地方。《甲骨文合集》载:“乙未在盂,犬告有鹿”,“盂犬告鹿,其从,擒?”前句辞意是,乙未这天在盂地发现有鹿,田猎场管理员叫犬的进行了报告。后句辞意是,盂国的犬报告发现有鹿,商王同意去田猎,贞问这次田猎可能有所擒获吗?
盂夷在睢县西北恆山一带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明。这一个擅长製作“盂”的部族。盂,一种器皿。在恆山西侧的杞县鹿台岗遗址中,曾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的陶中柱盂。(《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简报》)而周龙岗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先进轮制陶器和极具代表性的“蛋壳陶”,更证明了当时这一带先进的生产力。

周代—— 襄公会盟建御苑

周代,睢县属于宋国属地。宋国的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国君宋襄公和恆山有了密集的交集。他在恆山不仅建了行宫、御花苑,而且在恆山的盂亭举行了一次多国会盟。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载:“据传春秋时,宋襄公于阁庙设东行宫,于恆山之巅设西行宫。”而据清光绪《睢州志》载,睢州最早的园林是春秋时期宋襄公所建,他在建行宫的同时,在恆山余脉骆驼岭建御花苑。
春秋时期,宋襄公为图谋霸业,在盂地举行了一场诸侯会盟之会。《左传·僖二十一年》记载:“诸侯会宋公,盟于盂。”此次会盟的地点既然在盂,当选择在风景秀丽的恆山之巅宋襄公行宫之中举行。盂之盟会是这样的: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执意争霸,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与齐、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阳),要求承认他为霸王,得楚允诺。这年秋天,宋襄公邀陈、蔡、许、曹、郑、楚等国君于盂,欲在会上成为霸主。宋襄公的兄长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赴会。到了约定之日,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并以襄公为人质伐宋,因宋大夫坚守不降,加之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鲁僖公的调停,襄公才被楚国释放。宋襄公不吸取教训,于公元前638 年伐郑,楚救郑伐宋,双方战于泓水,宋军失败,襄公受伤。次年,宋襄公因伤病殁,称霸之梦遂化作泡影。

西汉——山麓之侧筑墓群

西汉时期,襄邑恆山属兖州陈留郡,毗邻梁国。如今,睢县西北的涧岗乡三子庙王庄一带还流传着梁孝王刘武为恆山命名故事:据说梁孝王筑过蓼堤岭之后,正要驾车回宫,心中忽有一念,觉得堤岭毕竟甚小,很想到北岳恆山一游。可是梁孝王的行动是受限制的,再说他担心走后梁国封地疏于管理。于是他的谋士给他想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从蓼堤岭往东南走了十来里地,堆一个大土台,起名叫恆山,也算解了刘武的心头不快。梁孝王筑蓼堤岭文献有载是史实,在筑堤岭过程中曾到附近景色秀美的恆山一游倒是有可能的。但说他堆筑恆山并命名之,则是经不起推敲的,毕竟恆山早于西汉已经存在,且蜿蜒延绵数十里,并不只是一个大土台那幺简单,更何况当时襄邑并不属于梁国管辖。
西汉时与襄邑恆山有关的一个史实是,此时期当地人曾在恆山的山麓筑建坟茔,并形成规模不小的汉墓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睢县涧岗乡三子庙王庄与赵庄的村民于田间耕作时,常发现汉墓。墓群原南北长500米,东西宽150米,地势高于四周,即旧志中所称之恆山。墓室多为26cm×15cm×5cm绳纹砖砌墓,亦有空心砖砌墓,出土器物陶器为多,另有玉璧、玉带钩、铁剑、铁剪等。汉墓外,还发现上限年代不可确定的古文化层,採集到自龙山文化至东周时期的陶片,因而引起考古、文物部门的重视。恆山汉墓群现为睢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睢州八景崒嵂秀

明清时期,恆山以秀美的景色成为睢州(今睢县)八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载入《睢州志》。按照志书记载,“睢州八景”有两种说法一是明代崇祯拔贡睢州人赵震元说,即“汴堤柳色、金锁钟声、匡城晚牧、襄台夕照、首乡春耕、恆山秋猎、驼岗僧磬、锦池渔榔”;一是清代康熙年间睢州知州胡范说,即“驼岭青葱、菊泉甘冽、恆山笼秀、泮水澄波、李园修竹、王墅丛梅、乾明落照、兴国迴风”。两种说法提及的景致有13处,其中5处不相重,仅有3处相重,恆山美景即是其中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地域人文景观或增或减或变更,亦属正常,但如恆山历明清两朝而不衰,实属不易,由此也可见恆山在睢县一带的影响力。
清代《睢州志·艺文》录《睢州八景》诗咏,其中有《恆山秋猎》三首,明代南京工部侍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广陵区)人高铨所作:“禾黍离离雉兔肥,恆阳鹰犬兢驰飞。秋高风翮随抟搏,尘净霜眸任指挥。自古居乡尤猎较,何人从此肯忘机。于今王道平如砥,显比三驱不合围。”明代山东提学副使、姑苏(今江苏吴县)人沈锺所作:“睢城迤北汴河东,以假恆名地势雄。百兽凭凌纷出穴,千夫跳跃兢弯弓。钲鼙声哄悬崖裂,草树丛披细路通。纵尔恆山非渭水,于今谁复梦蜚熊。”明代睢州人赵震元所作:“将军肃事下围场,飒飒西风拂面凉。放马千盘追狡兔,封弓一叶取贪狼。争怜霸业如营窟,可惜逋臣敢跳梁。讲武从来羞诡遇,悠悠旌旆漫飞扬。”清代睢州知州胡范曾作《咏睢州八景》,其一为《恆山笼秀》:“英灵却与众山殊,莫笑崚嶒是一隅。个里风烟临大路,就中脉络贯通都。锦襄眼底凭收拾,嵩少天高在有无。安得辋川摩诘手,好将吟笔写画图。”清代海防同知睢州人吴淇所作《弔古》其三亦是描绘恆山景色:“秋在畋游何处繁,恆山四望草漫漫。西风栗飒鹰拳老,落日苍黄马足寒。较猎由来因俗士,合围非尔恣贪残。得禽尽付新丰市,独取雕翰与兔翰。”

本文由'禹天瑞'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