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飞扶壁

飞扶壁

飞扶壁(英语:Flying buttresses)是一种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线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德语:Strebebogen)。

基本介绍

中文:飞扶壁外文名:flying buttress含义:扶持墙壁的意思作用增强墙壁稳定

简介

飞扶壁(英语:Flying buttresses)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线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德语:Strebebogen)。
飞扶壁常见于哥德式建筑,尤其经常出现在大型哥德式教堂中。飞扶壁在结构上应与肋架券连用,与哥特建筑标誌性的尖券并无对应关係。与扶壁相比,飞扶壁的位置可以相对自由地设定,为底层的平面布置提供多种可能性。另外由于肋架券的受力点集中在飞扶壁上,除此之外的墙体可以砌筑得很薄,甚至完全取消、改为花窗玻璃同时因为飞扶壁暴露在建筑外部,也具有很大的装饰作用。

哥德式建筑

哥德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欧洲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它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但是,目前哥德式建筑物最多国家却是德国、义大利及德语系国家,法国反而是巴洛克式建筑较多。“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从罗马式建筑的接合拱顶演变而来)与飞扶璧。哥德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与教堂。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蹤影。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哥德式建筑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扶壁

扶壁是一种欧洲古代上建筑常见的建筑构件,建筑师将其修建在主墙和外部墙壁之间以减轻主墙所承受的压力。

本文由'矢泽妙风'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