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蛟湖村(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下辖村)

蛟湖村(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下辖村)

一座具有古老山寨式的村庄,不仅因为这个村庄地处海拔890多米的高山顶上,更主要的原因是,蛟湖村至今还保存完好的五道古城堡式的村寨关卡。据该村族谱记载,关卡是明代中期村民用数百块巨大的石块垒砌起来的。如今,在本市还能看到如此雄壮的五道村门关卡,恐怕仅此一地了。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蛟湖村外文名称:jiaohucun行政区类别:村所属地区: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黄陂镇

简介

蛟湖村还是第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四次“反围剿”黄陂战役的主战场,红一军团指挥部就设在该村,红军在蛟湖村附近活捉了敌52师师长李明。近日,记者来到该村寻访当年刀光剑影、硝烟瀰漫的战争足迹。

五道雄关护村寨

从黄陂镇出发,经霍源村到蛟湖,只有20公里路程,然而,记者一行乘坐一辆高底盘的农用车?一路颠簸行驶了两个小时。这中间固然有村级公路没有硬化的原因,但是一路上山道崎岖险峻,也是司机不得不放慢车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车行驶到蛟湖村的北面,记者一行人下车顺着一条陡峭的山路攀援而上?不久便看到了蛟湖村的第一道关卡。关卡是用乱石块堆砌而成的,建在山隘中,这就是北关。北关长约51米,高3.2米多,如今,已长满青苔和灌木。从此关卡上可以了望村子北方的全部动静。
据村中老人介绍,古时候,这里是通往赣州、广东的必经之路,村子里有很多商户,建关卡是为了防御土匪和盗贼。由于关卡都处于十分险峻的地域,只要将关卡之门合上,就可拒所有来寇。每个关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北关卡的门楣上原有石刻字,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分辨不清。进入第一道关后,有一条青石板路贯穿整个蛟湖村。其余的四道关卡,分别设在村子的东、南、西、中四个方位。

蛟湖一仗一昼夜

“白匪师长是李明,带领白匪近万人,蛟湖一仗一昼夜,红军活捉贼李明。”在蛟湖村,记者见到了86岁的老人李明茂,红军第四次“反围剿”黄陂战役时,他十三岁,对那场战役记忆犹新,他为记者背诵了这首流传在黄陂一带的诗歌。
1933年2月,蒋介石部署第四次“围剿”,并亲任“剿共”军总司令,採取“分进合击”的战术,企图一举聚歼我中央主力红军于南丰、广昌附近。当时,我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奉命围攻南丰。为解南丰之围,蒋介石命其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由南城、金溪等地向南丰开进,并命令第一纵队急速赶至南丰增援。
2月21日和22日,敌第52师和第59师由吉安先后进抵乐安。蛟湖是敌第52师、第59师的必经之地。为粉碎敌人的计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等毅然作出决策,留少数部队佯攻南丰,红一军团、第21军秘密撤至乐安、宜黄,选择有利地形,以伏击战歼灭敌第52师和第59师。
26日,各部队按部署先后进入预定的伏击地区——摩罗嶂山区(登仙桥、小龙坪、蛟湖一带山谷)。27日拂晓,敌第52师以155旅为先头部队东进。当时细雨浓雾,10米之外人物难辨,当敌第52师先头部队进至登仙桥附近时,红一军团立即将敌行军纵队拦腰切断,同时,向敌第52师师部猛攻。
经过激战,红一军团将敌第52师师部、第154旅之第309团等部歼灭,敌师长李明身中两弹被俘获,当晚因伤重而身亡。敌第155旅第312团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28日8时,红三军团发起猛攻,将敌逐次解决,激战至11时,敌第155旅被全歼。至此,敌第52师被我主力红军全歼于摩罗嶂山谷内,这就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着名的黄陂大捷。

红旗插上瑶华寨

“十万白匪开进来,围剿苏区战场摆,工农红军歼白匪,红旗插上瑶华寨。”今年60岁的余卉华1969年曾接待过《解放军报》记者的採访,当时主要一个任务就是带记者爬瑶华寨,沿着当年红军11师攻打瑶华寨的路线进行採访。
余卉华说,瑶华寨是天然的军事要塞,巍然耸立在蛟湖村的北方,东西北三面悬崖绝壁,唯有南面一条羊肠小道可通山顶,可谓“自古华山一条路”。当年,敌52师直属团抢先占领了寨上,用火力封锁南面的这条路,负隅顽抗。奉命攻下瑶华寨的红一军团11师师长、政委找到了村苏维埃主席,请他找村里熟悉瑶华寨的赤卫队队员杨晋民带路。因为杨晋民打猎、採药出身,常去瑶华寨。
杨晋民带领红军小分队直奔瑶华寨。在山下,杨晋民放下竹竿与绳索,向红军战士讲解攀登悬崖的方法后,便开始攀登。他将绳索的一端牢牢绑上一块石头,然后把竹竿撑到山上的一棵松树上掉转回来,他抓住两根绳索,脚蹬悬崖,迅速往上攀登。他用这种方法过了一棵又一棵松树,不到半个小时,就登上了山顶。红军小分队100多位战士效仿杨晋民的方法,依次攀登,一个小时后,全部到达山顶,犹如神兵天将从天而降,敌军官兵一个个吓得浑身发抖,乖乖当了俘虏。

李唐滕王后裔村

在蛟湖村,最古老最精美的建筑,是村中的一座大宗祠,这是当年红一军团前敌指挥部的所在地,李明茂老人当年曾看见林彪、聂荣臻从宗祠的小门进到厨房用餐。
江南所有的宗祠一样,李氏宗祠雕樑画栋,有许多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正大厅上的八角藻井也保存完好,彩绘清晰。大厅的正面一副牌匾,上刻“滕王世家”四字。江南宗祠梁檐上雕刻的多是麒麟、龙、虎、豹之类,而李氏宗祠与众不同的是,梁檐上雕刻的却是四只像天鹅般的鸟儿。记者推测,这可能是建造者刻意营造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氛围。据该村族谱介绍,滕王世系李氏是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该村村民应该都是李唐滕王后裔。

地图信息

地址:抚州市宜黄县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本文由'崇凝夏'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