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潮褐土

潮褐土

潮褐土分布于山麓複合沖积扇平原,地形坦严、开阔,土体深厚,地下水位3米上下。土体上部具褐土特徵,但由于地下水的升降活动参与了成土过程,在剖面的底部可以见到由氧化还原交替作用所形成的锈色斑纹和小形铁子。脱钙及粘化作用较褐土亚类为弱,剖面构型为A-B-Bu型或A11-Bt-Cu型。

基本介绍

中文:潮褐土外文名:Cinnamon soilPH值:7.6-8.0有机质含量:3.9-16.0全N含量:0.93左右

参数

全P含量 1.07左右
全K含量 17.9左右

成土环境

潮褐土分布区的地下水前锋不及地表,土壤无盐化威胁水质也良好,为山丘地区侧渗而来的淡水,矿化度均在1克每升以下,宜于灌溉。加之地形平坦,土体深厚,潮褐土已成为重要的高产稳产土壤类型

形态特徵

潮褐土以具有弱度粘化特徵及剖面底部具氧化还原特徵为重要发生症状

理化性质

潮褐土土壤质地适中,以粘壤土及壤质粘土为主,有时也有砂粘夹层,水分状况良好,pH适中,其有机质含量及矿质养分亦处于中等以上。是为水分、养分及理化性状均较优良的土壤类型。在潮褐土形成过程中,每年春秋乾旱季节,水位下降,B层脱离地下水影响,高温多雨季节,可促进土壤粘化作用的进行,且仍受地下水位影响,脱钙及粘化特徵也不像褐土亚类明显,因而仍属弱粘化与弱度脱钙的褐土类型。

利用与改良

利用现状:

褐土区居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20℃,≥10℃的积温3500-4500℃(燥褐土区高于此数),故光热资源丰富,一般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年降水量550-650毫米,但年季分配不匀,易受乾旱限制。其利用现状大致可分为四类情况:一为潮褐土与土娄土类型,一般为平原高阶地地形,洪沖积性母质,土体深厚。
潮褐土区地下水位相对较高(3米左右),土壤毛管水前锋可以浸润土壤心土层,因而抗旱力较强,并具有发展井灌条件,是作物高产的农业区,特别适于小麦、玉米粮食蔬菜种植。
二为褐土、石灰性褐土与淋溶褐土,一般都受地形与乾旱的限制,多数用于农业,但产量不稳。部分淋溶褐土由于海拔较高,多用于林业。部分石灰性褐土,因乾旱和土壤侵蚀的限制,多用于荒坡牧业。
三为燥褐土由于受乾、热气候和土壤粗骨性及石灰性制约,因此,农用者少,而多限于荒滩。四为褐土性土由于地形限制,多用于林业与果业。

改良利用方向

1.水土保持和综合开发。第一,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全面规划,承包治理。凡坡度大于25°者应一律退耕还林、还牧,宜于基本农用的土地,应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精耕细作,以保证农业和粮食的发展。第二正确处理治坡与治沟的关係,应当坡面与沟谷同时自上而下的系统治理。第三,正确处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关係。特别注意因地制宜的发展生物措施,如结合一定的工程措施种植沙棘、绿肥、果树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十分显着,且农民易于接受与自觉执行,虽然褐土区的降水量一般均大于450毫米,但蒸发量均大干1500毫米,且年季分布不匀,因此,褐土区必须实行雨养农业,不能完全依靠灌溉。
雨养农业的管理措施主要是
(1)保墒耕作。这方面褐土区农民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其关键是如何与现代旱作农业的土壤少耕的理论和措施相结合。採用镇压与耙地是褐土区保墒的主要措施。
(2)地面覆盖包括塑胶薄膜覆盖与果园地面的乾草覆盖等,对减少田面蒸发和早期提高地温等均具有明显效果
(3)节水灌溉。因我国的水资源均比较紧张,特别是褐土区,节水灌溉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基础,如果树的滴灌,大田作物的地下灌溉与喷灌等,既节约用水,又防止因灌溉沖刷而引起的土壤结构破坏

本文由'介恩希'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