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抗洪抢险英雄连

抗洪抢险英雄连

红一连在和平建设时期保持和发扬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连队全面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特别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中文:抗洪抢险英雄连荣誉:“抗洪抢险英雄连”简介:在抗洪抢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连队军部驻地:广东惠州

简介

抗洪抢险英雄连是指在抗洪抢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连队。1998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2集团军参加了湖北荆江的抗洪抢险,步兵第372团4连(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称号。”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第175团第2连也获得了此称号。 而红一连在和平建设时期保持和发扬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连队全面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特别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亦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荣誉称号。

所属团军1

细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2集团军军部驻地:广东惠州原 代 号:53200部队着名部队:“红一团”----步兵第163师第387团“能攻善守英雄营”----步兵第163师第488团第3营“穿插英雄营”----步兵第124师第372团第1营“蟠龙山英雄连”----步兵第124师第372团第6连“黄草岭守备英雄连”----步兵第124师第370团第4连“烟台峰守备英雄连”----步兵第124师第371团第4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抗洪抢险英雄连”----步兵第124师第372团第4连

历史沿革

在第4野战军各野战部队中,第42军成立最晚。其前身为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从关内进军辽东北的一些部队,先后组成的辽东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1948年3月,这些部队合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司令员万毅,政委刘兴元,各师分别改为第12,第14,第15师。这也是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组建的唯一一个“第5纵队”。11月,改为第42军,军长万毅,政委刘兴元,各师再改为第124,第125,第126师。1950年10月,成为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1952年12月回国后进驻雷州半岛,属中南军区(1955年后改为广州军区)。后移防广东惠州。第42军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辽瀋战役,平津战役,新安战役,豫西伏牛山剿匪。建国后该军调黑龙江齐齐哈尔从事农业生产,準备集体转业。但1950年6月韩战爆发时,该军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战斗机动部队,因而成为了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部队之一,于10月19日夜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第42军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第一次战役中,该军第124、第126师在东线黄草岭、赴战领地区阻击美、韩军的进攻,苦战13昼夜,歼敌2700余人,有力配合了西线的作战。第370团4连两天之内打退敌人20次进攻,歼敌250余人,荣获了“黄草岭守备英雄连”称号。第371团4连坚守烟台峰阵地,也被授予“烟台峰守备英雄连”称号。1952年10月回国后,第42军在全军首批进行了苏式装备的改装试点。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985年陆军第42军改编为陆军第42集团军,同时,原属第55军的步兵第163师调入该军(解放战争中先后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第33师,第48军第144师,第55军第144师,后改为第163师。该师步兵第487团的最早前身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红一团”),并编入炮兵第1师(解放战争中由东北炮兵部队组成,是首批入朝参战部队之一、《志愿军战歌》的歌词便出自该师第26团5 连指导员麻扶摇)、坦克旅和高炮旅。原第125师撤销。1990年代初,步兵第124师成为全军最早的一批应急作战机动部队之一,并担任迎外表演任务。1994年,第42集团军参与了组建驻香港部队的各项工作,时任军长刘镇武出任驻港部队首任司令员,并以步兵第487团团部机关、直属队和第1、第2营为主体,加上第41集团军“塔山英雄团”一部分,组成步兵旅。1996年,步兵第126师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1998年夏,该军参加了湖北荆江的抗洪抢险,步兵第372团4连(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称号。之后,坦克旅改编为装甲旅,高炮旅改编为防空旅,步兵第163师498团与原坦克第7师一个团合编为师装甲团,步兵第124师一个步兵团也被改编为装甲团。

所属团军2

细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0集团军军部驻地:河南开封原 代 号:54631部队着名部队:“杨根思连”----原步兵第58师第172团第3连“沙家浜连”、“抗洪抢险英雄连”----原步兵第58师第175团第2连“政纪模範连”----原步兵第60师第178团3机连

历史演变

第 20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军主力长征离开南方后留在闽浙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的领导下的老部队。1934年10月合编为红军闽东独立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又先后编入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1940年10月的“黄桥决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气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1师。1944年12月粟裕率第1师主力3个团突破长江,从苏北挺进苏浙皖边,于1945年2月组成苏浙军区,下辖第1(原6师16旅)、第2(浙东游击纵队)和第3纵队(南下部队)。4月,叶飞再率一部3个团南下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值得一提的是, 1939年5月,6团东进阳澄湖地区,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9月主力西撤后,余部于11月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即着名的“沙家浜部队”。该部于 1941年3月编入新四军6师18旅,10月北上进入苏中地区,归第1师,后发展成为第20军59师175团。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国共 “重庆谈判”协定,苏浙地区新四军部队于1945年11月北撤山东,其中一部组成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政委赖传珠,下辖第1旅(原苏浙军区第 4纵队)、第2旅(原苏中军以区教导第1旅)和第3旅(原苏浙军区第2纵队)。1947年1月再改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各旅分别改为第1、第2和第3 师。解放战争中作为华东野战军主力,转战于华东战场。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9 月随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与刘邓、陈谢大军共同经略中原。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全歼敌杜聿明集团。1949年2月第1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3野战军第9兵团,军长刘飞,政委陈时夫,各师分别改为第58、第59和第60师。随后参加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全军模範执行城市政策,露宿街头,不进民房,受到广大人民民众的交口称讚。后战后在江浙地区整训,作为解放台湾的战略预备队。韩战爆发后,第 20军于1950年11月入朝,随即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战斗中,第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顽强阻击敌军的冲击,最后与敌同归于尽,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952年10月回国,驻防浙江杭州,属华东军区(1955年后改为南京军区)。1955年1月,第60师与华东军区海、空军共同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这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斗。1975年4月第 20军与济南军区的第1军对调,移驻河南开封。1985年陆军第20军改编为陆军第20集团军,原属第43军步兵第128师(前身是抗日战争后期成立的山东军区第7师和热河纵队第1旅,1946年3月两部在哈尔滨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10月改为第6纵队第17师。1948年11月改为第43军128师。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涌现出“木船打兵舰战斗英雄”第382团4连1排副排长鲁湘云)调入该军,并编入坦克第11师、炮兵旅和高炮旅。步兵第59师撤销,师部改编为炮兵旅部。1989年5月,该集团军步兵第58、第128师进入北京执行戒严任务。1990年代中期以后,全军编制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步兵第128师于1996年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1998年后,第20集团军全军旅团化。步兵第58师是全军师改旅的试点单位,现已完成机械化改装,成为全军第一个机械化步兵旅,步兵第60师则改为摩步旅,坦克第11师改为装甲第11师后与第54集团军装甲旅对调建制。

本文由'东海高坡'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