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一化三改指的是什么

“一化”是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是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化”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按照总路线的要求,党从1953年起,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把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变为公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把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变为公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一化三改的重要历史意义

1、从社会性质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了,此后又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今后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国家和民族方面:标志着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且已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从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已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道路,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极大地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3、从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已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道路,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极大地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4、从中国共产党方面:不仅完成了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从上述六个方面说,它无疑是 20 世纪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次伟大的历史巨变。

“一化三改”的历史背景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主张将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革命。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

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

本文由'匿名'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