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是指改造自然社会活动中,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们。能力人人皆有,但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各人能力发挥作用大小、水平的高低却是有差别的。只有那些具有思维的敏锐和创新性,能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和新问题面前,充分发挥其才能,以新颖独特的创造,去解决问题的人,才称得上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对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他们活跃在科学技术、军事、政治、商业等各行各业,无形中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走向。

基本介绍

中文:创造性人才含义: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影响: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走向

构成要素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就是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常可以另闢蹊径;面向二十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徵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

人格特徵

创造性人才在许多人格特徵上都有一致性,体现在
(1)坚定的创造动机。创造活动开始于新动机,创新动机越强烈,创造活动越有可能成功,社会价值越大
(2)充分的自信心。对于创造性人才而言,自信是发挥其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
(3)高度的独立性。是指敢于坦然地对事物和关係大胆置疑,依靠自己思想去决定,不盲从,不轻附众议,不受习惯势力的限制约束,并且不屈从于权威意见
(4)强烈的冒险意识。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一项前所末有的事业,或是前人经过努力而失败的事业。敢于在创造过程中勇敢地犯错误风险,敢于正视创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曲折,是创造性人才的典型性格

时代作用

创造性人才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
创造性人才是新经济时代的基石
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这种经济形态无论是在生产、分配方面,还是在使用、消费方面,都依赖知识和信息。人才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在新经济的开拓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主力的作用。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其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从事的是複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这些複杂的脑力劳动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脑力劳动,它是以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对象产业工作和劳动根本点的,劳动的水平代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和工作水平。
知识经济时代的複杂劳动的特点,
一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能够解决难度更大、範围更广、涉及许多学科和矛盾问题。
二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具有较高抽象思维和创造力,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性人才的劳动不仅能够套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劳动不能解决的比较複杂的问题,而且,能够运用不断增长着的智慧,把实践中新积累的、分散的、零碎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和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测事物的发展趋势,阐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繫和发展规律,从而使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转化为驱使自然力为生产服务并为人类需要服务的科学过程,使社会发展过程从自发地盲目地发展过程转化为正确运用客观规律的自觉发展过程。三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具有更大的生产力、创造力,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的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一般就意味着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积累的源泉,而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创造性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离开创造性人才,知识经济就无法立足,更何谈发展。

培养途径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径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创造教育的主旋律意识。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创造性教育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强调不断拓宽知识面,最佳化知识结构;同样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更强调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推进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并举,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进行专业方面的改革,要由强调“对口性”转向为“适应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把单一的专业教学体系改为包容文、史、哲、艺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的综合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要改变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局面,强调综合性基础知识的教学。
第三,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考试手段应注重考核学生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考学生的基本知识,更要考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髮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以激励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第四,加强素质教育,构建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人格修炼与个性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功利导向过重、过分强调共性的弊端,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拓宽专业口径,最佳化教学手段,实现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知识传播与知识选择和创新的统一。
第五,学与用相结合,营造发展创造教育的良好环境。营造发展创造教育的环境,教育者应侧重从时间空间、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加以设计,其关键是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权利,以获得宽鬆的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在硬环境建设上,要积极推进以教育网路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设备现代化进程;在软环境建设上,则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係,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良好环境。

本文由'校绍博'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