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发热(医学术语)

发热(不明原因发热)

症状名,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範围,称为发热。

基本介绍

中文:发热外文名:fever类型医学术语别称发烧

病因常见疾病

感染性发热

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鉴别诊断

稽留热

是指体温恆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範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範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覆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覆多次。常见于布氏桿菌病。

回归

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规则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检查

1.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2.白细胞总数增高或偏低,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或伤寒病。
3.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可能为白血病。
4.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为某些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5.尿常规镜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为泌尿系感染或肾炎、肾结核及肿瘤。
6.血沉增快,提示为急性感染、结核病、肿瘤或结缔组织病。
7.肝功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值增高,提示为有肝脏损害,胆红素值升高,提示为有胆道感染。
8.血肥达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伤寒病。
9.外斐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斑疹伤寒。
10.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如培养出致病菌,将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降温治疗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预防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本文由'一只淑怡呀'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