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混沌(四大凶兽之一)

混沌(四大凶兽之一)

混沌是中国古代神话四大凶兽之一 ,根据《左传》记载,四凶分别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腋下长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并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

基本介绍

中文:混沌外文名:Chaos四大凶兽:穷奇、饕餮、梼杌、混沌出自:《左传》、《史记》延伸记载:《庄子》、《神异经》

相关记载

史记

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兇慝,天下谓之浑沌。”释义: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儿子,(平时掩盖(他人的)善行,隐瞒(自己的)罪过,好做坏事,天下人称他为“浑沌”。

庄子

在《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庄子叙“七窍出而浑沌死”故事。原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a href=http://www.zzww.net/tag/sanguo.ht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三国</a>杀中的形象三国杀中的形象

释义: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在浑沌的地方相会,浑沌对待他们很好。倏和忽想报答浑沌,见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浑沌没有七窍,就为他凿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出,而浑沌则死了
《庄子》中的浑沌其形象接近《山海经·山经·西山经》中的帝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释义: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天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也出产石青、雄黄。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南流入汤谷。山里住着一个神,形貌像黄色口袋,发出的精光红如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沌沌没有面目,他却知道唱歌跳舞,原本是帝江。注:这里的“浑敦无面”一词是指“样貌浑圆,没有脸面”的意思,而非长的和浑沌一样

神异经

汉代地理书《神异经·西南荒经》记载:“崑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大意为:崑仑西面有一种异兽,它的外貌如同狗一样,长着长毛,四只脚,像熊却没有爪子,有眼睛却看不见。无法移动,有两只耳朵却无法听见,有人知往,有腹部却没有五脏六腑,有肠子却是直的并不弯曲,(吃下的)食物径直通过;高尚的人走向它它会牴触他;恶人便会听从他的指挥。上天让它这个样子,名叫混沌。所以后世据此说称是非不分的人为“浑沌”。

分类

相传浑沌大致有三种
为 尧 舜 时“四凶”之一,因其清浊不分,故后因用以指愚顽,糊涂。
《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兇慝,天下谓之 浑沌 。” 张守节 正义:“ 浑沌 即 讙兜 也。言掩义事,阴为贼害,而好兇恶,故谓之 浑沌 也。 杜预 云:‘浑沌,不开通之貌。’”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内有饕餮之馋腹,外假浑沌自晦逃天刑。” 胡适 《序》二:“这不过是有描写一浑沌没有感觉的人,把开堂子只看作一件寻常吃饭的事业,不觉得什幺羞耻。”
2.寓言里的中央之帝。其天然无耳目,开之则死。后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于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陆德明 释文引 崔撰 曰:“言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也。” 清 孙枝蔚 《饮酒和陶韵》之二十:“ 浑沌 一以凿,几客返其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他们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张白纸或者浑沌的一块石头幺?”
3.神话中的一种兽名。
《神异经·浑沌》:“ 崑仑 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浑沌。”

本文由'念天真小郎君'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