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土壤区域性分布

土壤区域性分布

由于区域内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微域分布是由于微地形或人为改造自然的结果。因地域与利用方式不同,变化很大,梯田式土壤复域多见于丘陵地区,尤以南方水稻区为普遍,多由枝死上上壤组合发展而来。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丘陵顶部到沟底,依次建成了岗地、畈田和沖田,并相应形成了黄土、小粉土、马肝土或青泥土组合。

基本介绍

中文:土壤区域性分布外文名:Soil regional distribution影响因素: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湖泊:沼泽土、草甸土等沿海:滨海盐三角:潮土、水稻土

简介

由于区域内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举例

人为土(anthrosol)是在长期人为生产活动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改变了原来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物质循环与迁移累积,促使土壤性状发生明显的改变,同时又具备了可用于鉴别的新的发生层段与属性,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土壤类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稻土。早地或自然土壤开垦后改为水田,长期表层淹水、水下耕作,不断地乾湿交替,使土壤剖面上出现了氧化还原层,地理位置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又形成不同的水稻土。
旱地耕作下,经过长期的施用土杂肥、有机肥,或引水灌溉,使表层土壤不断加厚,而原来的表层被掩埋,也会形成人为土。如灌淤土、菜园土等。人为土是改造土壤资源的结果,大多数人为土经过人类长期的改良,其肥力逐渐提高使之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水稻土生产的水稻占我国粮食产量的一半左右,而菜园土是城市菜篮子的基础
高山土(slpine soil)主要指在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山地森林带与高山冰雪带之间广阔无林带形成的土壤类型。
高山土是高山生物气候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紧靠雪线的冰缘地带最高寒,形成的寒冻土是垂直分布的最上层土壤类型第二层是高原寒带的草甸土、寒钙土和寒漠土,底层是高原亚寒带的黑毡土、冷钙土和冷漠土最下层是高原温带的冷棕钙土。
青藏高原上,随着气候乾湿度东南向西北变化,其分布也呈规律地更替,即从东南湿润、半湿润气候区的草毡土和黑毡土,向西北方向逐渐过渡到半乾旱气候区的寒钙土和冷钙土,最后过渡到北部乾旱气候区的寒漠土和冷漠土。
初育土是由于成土物质不断更新,土壤无明显的物质移动或聚积,土壤发育微弱,保留明显的母质状态的土壤。
初育土根据母质特徵的差异,可划分为土质初育土和石质初育土两个亚纲。土质初育土起源于疏鬆母质,包括沖积土、风沙土和黄绵土3个土类石质初育土起源于坚硬的母岩,包括紫色土、石灰岩土、火山灰土、磷质石灰土、石质土、粗骨土等。
初育土所处的地貌类型多样,有强烈水土流失的山丘坡地,也有坡积、洪积作用盛行的坡麓地带或山前平原,或为泛滥频繁的沖积平原,风沙活动强烈的流沙地带等。
初育土形成的母质不同,对初育土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如石灰岩含大量的碳酸钙,对土壤的风化和形成有强烈的阻滞作用,使形成的土壤瘠薄。人类合理的利用·如滥星、滥伐、滥牧造成强烈的侵蚀作用,也会阻碍土壤的形成过程,使土壤处于初级发育阶段。如黄土高原的黄绵土。
在南海诸岛上分布着由珊瑚碎屑与鸟粪堆积而形成的磷质石灰土在四川贵州、广西以及云南东部一带,有大面积石灰岩山地,大多发育形成石灰土,如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等在四川盆地有大面积紫红色砂质岩出露地表,形成紫色土及紫泥田。这些土壤与所在地的地带性土壤均有显着差别
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平原等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都集中分布着大片的潮土、水稻土以及各类早作土壤。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历史悠久,其南部汾、渭河谷地的褐土经长期耕作,多形成壤土,在侵蚀严重地段则形成由黄土母质直接发育的黄绵土。
东部沿海大面积的滨海盐土,华北东北等地河谷平原的盐土、硷土,西北乾早地区盆地中的绿洲土、盐土以及含盐风化壳与风沙土等,皆因区域性水文、母质、气候条件的独特性而形成了这些区域性土壤。
湖泊四周,随地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水分状况也发生相应变化,以湖泊为中心向外扩展,依次出现沼泽土、草甸土与其他地带性土壤,形成盆形土壤组合。

影响因素

土壤的区域分布是由于微地形或人为改造自然的结果。因地域与利用方式不同,变化很大,梯田式土壤复域多见于丘陵地区,尤以南方水稻区为普遍,多由枝死上上壤组合发展而来。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丘陵顶部到沟底,依次建成了岗地、畈田和沖田,并相应形成了黄土、小粉土、马肝土或青泥土组合。

本文由'种含真'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