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日本菟丝子

日本菟丝子

日本菟丝子,中名为金灯藤,被称为植物杀手,原产于日本,在我国主要分布上海杭州地区,其靠寄生于其他植物而生,往往造成造成植物大量死亡,所以一般作为防治对象。不过其种子也是一种用于补肝肾、益精壮阳和止泻的草药。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日本菟丝子: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旋花科:菟丝子属

形态特徵

一年生寄生草本,缺乏根与叶的构造。茎攀缘性,丝状且光滑,淡黄色,植株以吸器附着寄主生存。花多数,簇生成球状,具有极短的柄,花萼5裂,大约与花冠等长,花冠5裂,呈短钟型,约2公厘长,雄蕊5枚,花柱2枚,蒴果为球形,稍扁,种子形状变化较大,褐色。菟丝子对阳光充足的开阔环境似乎有所偏好,举凡住家的绿篱、路肩的护坡、到海边的灌木丛,都是菟丝子理想的寄生环境。菟丝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故在野外级易辨识。菟丝子的寄主範围相当的广,多数草本双子叶(如豆科、黎科)及某些单子叶植物都可能成为菟丝子的寄生对象,因此在作物的栽培上,俨然为一种杂草;当菟丝子侵害植物时,会长出吸器伸入植物体内,吸收寄主的养分,继续长出其它分枝。可见一株菟丝子可复盖住相当大面积的农作物或植物。而菟丝子的种子有休眠作用,所以一旦田地被菟丝子侵入后,会造成连续数年均遭菟丝子危害问题。关于菟丝子的防除,最便捷的方法为利用除草剂抑制菟丝子的生长或种子的发芽。可以防除菟丝子的化学药剂有:2,4.d(二,四地)、dazomet(迈隆)、dcpa(大克草)、dichlorbenil(二氯笨晴)、diphenamid(大芬灭)、diquat(太刈)、dnoc(二硝基磷甲酚、floumeturon(可夺草)、pcp(五氯酚)、sodium arsenite (亚砷酸钠)、trifluralin(三福林)等。另外,亦可在耕作前提早翻耕并灌水,以促使菟丝子在发芽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调整作物之耕作时期,再配合施用除草剂,可达良好的防除效果

分布区域

中国 上海 杭州
⒉日本

主要价值

在药用上菟丝子也有相当的地位,它能治各种疮毒及肿毒,又能滋养强壮治黄疸,故亦为一种中医良药。

危害对象

木槿、杜鹃花、蔷薇、六月雪、桂花、牡丹、珊瑚树、鸡爪槭、冬青、女贞等。

危害症状

种子萌发时幼芽无色,丝状,附着在土粒上,另一端形成丝状的菟丝,在空中旋转,碰到寄主就缠绕其上,在接触处形成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细胞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吸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此时初生菟丝死亡,上部茎继续伸长,再次形成吸根,茎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吸根,再向四周不断扩大蔓延严重时将整株寄主布满菟丝子,使受害植株生长不良,也有寄主因营养不良加上菟丝子缠绕引起全株死亡。

生长形态

日本菟丝子无根、无叶或叶退化,茎较粗,略呈红色,缠绕生长,蔓延迅速,断茎形成吸根后可继续生长.花粉红色果实为球状,每棵菟丝子产生5 000~6 000颗种子,种子小,光滑,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

发生规律

在上海,菟丝子9月开花,10月种子成熟,种子落入土中经休眠越冬,或到第二年2~3月至6月落入土壤,陆续发芽,遇寄主后缠绕危害,若无寄主,在适宜条件下,可独立生活达1个半月之久。寄主广泛,以木本植物为主,也可危害草本植物,蔓延迅速,危害幼苗,幼树和灌木,但不能危害老化的树皮,高大树通过根际萌櫱小枝或依靠其他寄主作为桥樑向上蔓延。

防治方法

⑴园艺防治:受害严重的地块,每年深翻,凡种子埋于3厘米以下便不易出土。春末夏初及时检查发现菟丝子连同杂草及毒主受害部位一起消除并销毁清除起桥樑作用的萌櫱枝条野生植物。
⑵药剂防治:种子萌发高峰期地面喷1.5%五氯酚钠和2%扑草净液,以后每隔25天喷1次药,共喷3~4次,以杀死菟丝子幼苗。

本文由'顾妙易'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