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农民曆

农民曆

农民曆,又称农曆、夏曆、阴曆、旧曆,是中国传统曆法之一。农曆属于一种阴阳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定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定二十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徵,所以又有阳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越南及早期的日本国家,仍使用农曆来推算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基本介绍

中文:农民曆又称:农曆、夏曆、阴曆、旧曆释义中国传统曆法之一作用:推算传统节日

历史

中国的曆法与纪年採用阴阳乾支三合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曆法和太阴曆法。农曆作为中国传统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公曆(格里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曆法,这些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汉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极曆等,有的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曆和唐朝的皇极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曆法,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曆》,之后刘歆作《三统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后中国曆朝颁布的曆法,均与太初曆大同小异。直至1928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大致统一全国,确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国以公曆及民国纪年并用进行纪年,农曆在中国才不再作为正式曆法。

相关

农民曆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一部生活参考用书,为中国古代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文字遗留,经千年累月撰写与添加各项内容后而完成现今所见农民曆。在台湾,主要是由各乡镇农会发行提供,封面多为黄色底福禄寿三星图像,背面则为食物相剋中毒图解。在大陆叫黄曆。
农民曆在古代农业经济中,春天播种、秋天收耕,本来阴曆应更能反映农业周期,但不少古代曆法都是月亮算起,一个推测是黑夜中的月亮特别容易观察,月亮盈亏一目了然,直至天文技术成熟后,他们才能观察到太阳在曆法中的作用。
农民曆在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重要,是农业社会里每户人家会拥有,内容多数记载农事相关,除了阳曆、阴曆、时令节气按年照月地顺序排列,每日各有划栏记载吉时凶辰、卦爻、节庆、沖煞之事,因此不仅可作为年曆、月曆、日曆观看,并可对于婚事、丧礼、祭祀、扫墓、探病……等重要之事参考做为择时挑日的依据,在生活上也会供年岁、生肖、卦事查询,通常在末页附有安太岁符咒与安太岁方法,已成为农村百姓们生活指南的一部宝典。

本文由'碧桃冰彦'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