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漆身吞炭

漆身吞炭

漆身吞炭,典故名,成语,典出《战国策·赵策一》。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矢志复仇,事败而死。比喻捨身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

基本介绍

中文:漆身吞炭注音:qī shēn tūn tàn同义词:吞炭漆身解释:比喻捨身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

典源

《战国策·赵策一》:“赵襄子杀智伯,智伯之客豫让谋刺赵襄子,为所识。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碳为哑,变其音。伺机刺杀赵襄子,后事败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释义

典源译文

赵襄子杀死了智伯,智伯的门客豫让谋划要刺杀赵襄子,却被认了出来。豫让又在身上涂上生漆,剃去鬍鬚和眉毛,割破脸皮,改变容颜。做了乞丐去行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了,说:“您的长相面貌不像我的丈夫说话的声音怎幺这幺像我丈夫啊。”豫让又吞咽木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得沙哑。找準机会刺杀赵襄子,后来事情败露而死。

释义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后以“漆身吞炭、豫让”等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示例

唐·李翱《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
三国志·毌丘俭传》裴注引“俭、钦等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作者
诗题
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李白
东海有勇妇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雍裕之
四色
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故事

春秋末期,晋国被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臣所把持。公元前458年,智伯联同韩、赵、魏三家共灭范氏、中行氏并分掉了这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5年,智伯又要韩、赵、魏三家割地给他。赵襄子不给,并说服韩、魏与赵联合,于公元前453年灭掉了智氏。
晋国有个人,名叫豫让,原先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办事,默默无闻。后来投到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赏识。智伯死后,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杀掉赵襄子。他改名换姓,到赵襄子宫中的厕所里乾以泥抹墙的杂活,身边暗藏匕首。不料赵襄子为人十分警觉,上厕所时,忽然心动,叫人把正在涂墙的豫让抓了起来,并搜出了暗器。豫让直截了当地对赵襄子说,他要为智伯报仇。左右想把豫让杀了,赵襄子却说:“他是有义气的人,我谨慎地避开他就是了。”命手下放豫让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豫让把漆涂抹脸上身上。使人看上去像是患有严重皮肤病,又吞下炭去,使声音变得嘶哑。他沿街乞讨,他的妻子迎面走过,也没认出他来。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认出了他,流着眼泪对他说:“以你的才干,去给赵襄子办事,一定会得到他的尊宠和亲近,那时你要报仇还容易吗?何苦一定要把自己作践成这副模样!”豫让说:“在人手下为臣,心里却想着杀他,这是怀二心以服侍其君。我之所以要漆身吞炭,就是要让天下以及后世怀二心服侍其君的人感到羞愧!”
豫让躲在赵襄子必定要经过的一座桥下。赵襄子来到桥头,那马忽然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左右立即把躲在桥下的豫让揪了出来。赵襄子见豫让这副模样,不禁叹息流泪道:“豫子(“子”是古人对人敬重的称呼),您为智伯已经成就了美名,而寡人饶恕过您一次,也已足够了。您自己看着办吧,寡人不再放您走了。”赵襄子手下立即将豫让围了起来。
豫让要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用剑砍衣,以表示已经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答应了。豫让达到目的后拔剑自杀。
故事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后用“漆身吞炭”比喻捨身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

本文由'静娴小公主'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