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巨鼋驮碑

巨鼋驮碑

在我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师东徵到达江西九江时,曾大量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中也指出:“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的突起,所以在我国民间还称它为“癞头鼋”,并认为其十分兇猛,可以伤人。

基本介绍

中文:巨鼋驮碑拼音:jù yuán tuó bēi记载文献:《说文》性质:石碑

拼音

jù yuán tuó bēi

红楼梦桥段

因为它的力气的确很大,可以驮数百千克重的物体而依旧行动自如。在我国古典名着《红楼梦》的第23回中,宝玉言语不慎,惹恼了黛玉,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而在中国文化里,古代皇室、公卿、王侯、将相等显贵的陵墓前,常有石制巨鼋驮着墓主人的石碑。其文化背景也有多种说法

文化背景

显应宫地理构造
显应宫,曾名"鼋将军之庙"、"显应鼋将军之庙"、"定江王庙",民间习惯称"老爷庙"。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境内鄱阳湖北岸,与庐山、星子隔江相望,现庙宇仍保持明清时代典型的建筑原貌,是一座着名而神秘的"老爷庙"。大凡庙宇都建立深山之中,故有"名山名剎"之说,而"老爷庙"却占坡叠置,据水而旷,临湖而建,四无遮拦,面朝千里烟波,为世间独有。庙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庙前有高大四柱石牌坊,沿三十多级花岗岩石阶登大殿,主庙高九米,前殿供奉显鼋将军神像,后殿供奉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神像,东侧有龙王殿、同仁堂、观音殿、大小客堂,还有朱元璋"插剑池"和手书"水面天心"摩崖石刻,西侧有朱元璋"点将台"。为道教道场,四周环境显得十分神秘,历代在这里发生的传奇故事非常诱人。
显应宫历史传说
"老爷庙"神秘之处,早被传媒传为中国"百慕达"的所在地。千百年来,它宁静伫立在鄱阳湖北岸,庙前的四个窗子,像似极目凝视着湖中的险要地段,关切过往船只的安全。过去曾有不少船民和旅客,过往"老爷庙"水域,遇到狂风大浪危急时,导致船体漂蕩、失控、颠簸。他们在大雾朦胧,前方渺茫,一片漆黑,是寻觅"老爷庙"的灯光和钟声,全速朝"老爷庙"靠近求救。这种惊心动魄的险情,在"老爷庙"所见所闻并不稀罕。因此,长期以来,它为保护船民的安危,救助受难的过往船民,招来香火极盛。无怪乎,凡过往"老爷庙"水域的船民,无不自动敬香、上供、放鞭炮、磕头膜拜,祈求"老爷庙"镇邪,济世救人,保佑来往"老爷庙"水域的船民安全渡湖。
明史料
显应宫(老爷庙),据民间传说及众多的史料证明,确有千余年的历史,明代以前,此处早有"龙王庙"的存在,祭祀鼋将军。600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又给这座古庙涂上一层神秘色彩,据《明史》载,1363年,朱、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三十六天,朱元璋曾在这里遇险,被一巨所救,他当即许愿:"承蒙救助,待登大宝之日,定封汝为王,庙食千秋香火"。果真朱元璋登基后,他下诏扩建此庙,赐名"鼋将军庙",不久又赐封"定江王庙"。之后这段传说佳话却使"老爷庙"流芳百世。
一进庙门,举目只见一只雕塑巨鼋,背驮一碑,上书"加封显应鼋将军"。庙东侧,一巨石上刻有"水面天心"四字,相传是朱元璋获救后,亲笔所书,意为遇救星是"天意"。几个苍劲大字,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清史料
嘉庆五年(1810年),嘉庆帝再次加封赐号曰"显应",知府狄尚纲、知县陈煦分别作《加封显应鼋将军庙记》。清光绪七年(1881年)古庙再次维修扩建,塑"定江王爷"神像,庙宇重修后显得雄伟壮丽,金碧辉煌,光绪帝派遣大臣前来祭典。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因古庙处于兵家必争之地,遭日寇轰炸,损坏严重
解放后文物保护
斗转星移,解放后,都昌县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多次对"老爷庙"作了修缮,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从此,不少游人远道而来,寻访它的神秘风采。1996年,经政府批准,为开放道教活动场所。设立"显应宫道院",从此古庙重辉,道教界多方筹集资金,修缮老爷庙,并在庙前新建一座高大的石柱门楼(高10余米)和坚固的水上码头,在山顶修建望鄱亭一座,修复多处古战场遗蹟,这些新修仿古建筑,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庙相映生辉,气势壮观。
鼋驮碑
崆峒山原问道宫的大殿前,有一宽约五尺、高三尺、碑高八尺的鼋驮碑(现迁往二里远的新建问道宫院内),是古代所凿制。为什幺要把它供放在问道宫的院内呢?这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在崆峒山一个以打柴为生的小伙子,名叫袁勤,他为人善良、厚道,孝敬父母,可就是家里穷。有一天,他上山打柴,不小心把一棵神树伐了,被所守山门的道士发现报告了道长,道长罚了他三天劳役。服役中,道士们看他身高力大,干活很卖力,为人忠厚稳重,是一块有用的材料,就劝他入道。他心想:我家父母健在,先去问问他们吧。他回家将原委给父母诉说了一遍,他父亲当即说:“吾儿年岁也不小,该成家立业好好过日子了,可是咱们家贫如洗,如何给你成得起家呢?既然道门看準了你,你就去吧,丢下我和你妈,你不用操心了。”袁勤听了父亲的话,谢过双亲,就上山入了道门。道长见他聪慧,给他分了一个诵经的差事。可是,袁勤家贫没有钱上学,只字不识,道长只好又给他分了一个差事,让他站在宫门前,向求神算卦、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宣讲黄帝问道的缘由。道长费了很大的劲,给他说了一遍又一遍,他总是记不下,道长一看他是这幺一个不中用的东西,就让他哪里来,原回哪里去。这下可把袁勤急坏了,他想:在山上乾什幺都比回家强,他苦苦袁求道长,最后在诸位道士的求情下,道长才把袁勤勉强留了下来。但他光吃饭,不会干经文之事总不得吧。于是,道长想了一个办法让人把要宣讲的话,写在袁勤的胸前,他站立在宫前,让来往的人看黄帝问道的经过。就这样,他纹丝不动,一直站立了几百年。
有一天,玉皇大帝来问道宫讲授经文,发现他还在那里站着,心里很感动,想找一个代替他的动物来完成这项工作。正在此时,一位仙童来向他报告说:“玉皇大帝,你治治那个鼋聪吧,它说好驮我游览泾河,可刚到河中间就把我摔到河里了!”玉皇大帝一看他的仙童,被河水淹得湿淋淋的,冻得发抖,一下惹怒了他,大声喝道:“快把那个鼋聪给我找回来让它接替袁勤的工作吧。”鼋聪知道玉皇大帝要惩罚它,就忙告饶说:“玉皇大帝,你饶了我吧,我已修行了几百年,现叫我站大门,不是一切都完了吗?”玉皇大帝禁不住这 鼋聪的苦苦求情,就说:“那好,把经文刻在石碑上,你就驮着修炼吧。”从此,鼋聪就接替了袁勤的工作,它驮道石碑修炼。它修道成仙后上了天宫,它的身骨就留在了大殿里,身驮石碑,头还够道着看经文,练道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神鼋,就用石头凿成它的身骨。

本文由'努力啊大广君'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