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绰罗斯部

绰罗斯部

绰罗斯部:代指蒙古準噶尔部,因为其首领家族的姓氏是绰罗斯,例如噶尔丹全名是 绰罗斯·噶尔丹。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说“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对强大的绰罗斯部向来怀有戒心”,就是指绰罗斯家族领导的準噶尔部。

错误说法

清代对西蒙古诸部的总称,中国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元称斡亦剌,明称瓦剌,清称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皆系蒙古语oirad或oyirate之异译及音转。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习惯,称之为卡尔梅克。

基本介绍

中文:绰罗斯部外文名:oirad或oyirate所指:首领家族的姓氏代指蒙古準噶尔部

简介

绰罗斯部:绰罗斯部:代指蒙古準噶尔部,因为其首领家族的姓氏是绰罗斯,例如噶尔丹全名是 绰罗斯·噶尔丹。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说“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对强大的绰罗斯部向来怀有戒心”,就是指绰罗斯家族领导的準噶尔部。
错误说法:
清代对西蒙古诸部的总称,中国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元称斡亦剌,明称瓦剌,清称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皆系蒙古语oirad或oyirate之异译及音转。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习惯,称之为卡尔梅克。明末清初,瓦剌各部经过长发展变化、迁移和战争,并融合和吸收了周围突厥语系及东蒙古诸族成份,最后归併为準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準噶尔部又名绰罗斯部,因该部和杜尔伯特部的首领同姓绰罗斯而得之。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属。另设一鬆散的议事机构──“丘尔乾”(蒙语“会盟”之意),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係、加强封建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其盟主初为和硕特贵族首领博贝密尔咱、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等。17世纪20年代后,準噶尔部哈喇忽喇及其子巴图尔珲台吉,在与和硕特部托辉特斗争中渐占优势,成为实际上的盟主。明崇祯十三年(1640)厄鲁特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新察津?必扯克(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鲁特蒙古原採用回鹘式蒙古文字,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明崇祯元年(1628),土尔扈特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约五万帐之众,徙牧额济勒河(今苏联伏尔加河)下游。十年前后,和硕特顾实汗等也率所部迁移到青海一带,并以维护黄教为名,派兵占据青藏高原。而当时準噶尔、杜尔伯特、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土尔扈特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準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它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胡清代史籍往往把厄鲁特也统称为準噶尔。準噶尔部地方政权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繫甚为密切。

历史事件

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称汗后,伊犁成为準噶尔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除统治天山南北外,其势力曾远及塔什乾、费尔乾纳、撒马尔罕等地。18世纪前半叶,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其境内共有二十四鄂拓克、九集赛、二十一昂吉,设定各级官吏进行管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病故,準噶尔统治集团汗位之争激烈,内战频仍,杜尔伯特“三车凌”(部长车凌、台吉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等纷纷率众内附(见彩图郎士宁、王致诚等绘《万树园赐宴图》描绘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首领,并赐宴封爵的情景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清廷出兵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割据势力,统一西北。三十六年,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从伏尔加河万里返归祖国。清廷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编置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厄鲁特蒙古的后裔至今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

本文由'独笑容'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