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海南柳莺

海南柳莺

海南柳莺(学名Phylloscopushainanus):体长体长10-11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极黄的柳莺。上体绿色,下背黄绿,下体鲜黄,眉纹及顶纹黄色。通常可见两道翼斑。下嘴粉红。外侧及倒数第二尾羽具大片白色以及浅色的侧冠纹有别于相似的白斑尾柳莺、黑眉柳莺和山柳莺。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粉红;脚橙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南岛亚热带山地次生林中,尤以低山林缘、路边次生林,成熟的热带森林边缘常见。常单独或成对,也集30只左右的小群觅食活动。有时也和其他莺类混群。繁殖期间雄鸟鸣声高而短促,而富有变化。以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主要分布中国海南岛等地,是海南岛的特有种。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海南柳莺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hainanus动物: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亚纲:今鸟亚纲:雀形目亚目:鸣禽亚目:莺科:柳莺属:海南柳莺亚种:无亚种命名者及年代:Olsson, .:Alström & Colston, 1993英文名称:Hainan Leaf-warbler英文名称:Hainan Leaf Warbler保护级别:易危(VU),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形态特徵

海南柳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绿色,头顶中央有一淡黄色中央冠纹从嘴基一直到后枕,中央冠纹两侧为鲜绿色,形成明显的侧冠纹,其边缘和后部较暗,紧邻侧冠纹下面有一鲜黄色眉纹,从嘴基一直到后颈,长而显着,贯眼纹暗绿褐色,亦甚明显,耳覆羽和头侧余部淡黄色。背、肩等其余上体鲜绿色,腰稍淡和沾黄,翅上覆羽和内翈暗褐色,外翈鲜绿色,外侧第六或第七枚大覆羽具淡黄色尖端形成明显的翅斑,中覆羽亦具淡黄色尖端,但较狭窄,形成的翅斑不及大覆羽宽而明显宽而明显。三级飞羽外缘与上体同色,飞羽暗褐色,外缘鲜绿色与背同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缘稍淡。尾亦为暗褐色,外翈羽缘针头绿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全为白色,紧邻的一对内翈具窄的白色羽缘。下体鲜黄色,翅下覆羽黄色沾白。
上嘴黑褐色,下嘴淡色,跗跖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长10-11厘米;嘴峰12.2-12.6毫米;翅49.5-56毫米;尾35.5-41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南岛亚热带山地次生林中,尤以低山林缘、路边次生林,成熟的热带森林边缘较常见,在茂密的热带成熟林中较少,选择採伐和次生阔叶林和灌丛及次生植被,活跃于中上层。居于海拔600米至1500米之间的森林。

生活习性

海南柳莺是地方性常见留鸟。常单独或成对也集30只左右的小群觅食活动。有时也和其他莺类混群。繁殖期间雄鸟鸣声高而短促,而富有变化,似白斑尾柳莺。叫声似部分鸣声如pitsitsui, pitsitsui或pitsi-pitsu。
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範围

仅分布于中国,是中国海南岛的特有种。

海南柳莺分布图海南柳莺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3-5月。4月下旬发现了成熟的幼崽和几乎完全成熟的幼崽,育种据信在5月下旬结束。巢呈球形,侧面开口,巢外层主要由一些细长的圆锥形花序和草叶以及少许细根组成,内垫有厚密的植物冠毛纤维、细薄的树皮内层纤维和一些羽毛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森林丧失和破碎是主要威胁。 海南天然林面积从1943年的16,920平方公里减少到1994年的3,000平方公里,主要是由于採伐木材,用橡胶种植园取代森林,砍伐和烧毁用于农业开垦,以及不受限制地砍伐木材作为燃料和其他用途剩下的大部分森林受到干扰或改变。
在中国海南岛的霸王岭、尖峰岭、五指山、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围岭林区、嘉西、莺歌岭、利木山自然保护区均有记录。2016年来自外延岭和海南东南部的调查大大增加了对其分布和丰度的了解。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HWCC)在香港嘉道理农场和植物园的支持下,一直致力于保护包括大型中央莺歌岭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剩余天然林。

保护级别

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本文由'怜真酱大魔王'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