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宣统

宣统

宣统(穆麟德:gehungge yoso,太清:gehungge yoso;西里尔字母:Хэвт Ёс;1909年-1912年2月)为清朝第十二位、清军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登基,次年(1909年)改元“宣统”。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清政府代表经过南北议和后,于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递送了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修正案;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认可了这一条件,并于2月12日以太后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根据优待条例,“宣统”年号停止使用。1917年6月底,在张勛的拥戴下溥仪于1917年7月1日第二次登基,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

清廷改元宣统,寓意宣告天下王朝大统”,有为王朝统治的正当性辩护之意。

关于清朝宣统皇帝的内容,详看条目宣统帝。本条目只介绍年号。

基本介绍

中文:宣统外文名:Xuantong启用时间:1909年,1917年(复辟)废除时间:1912年,1917年(复辟后失败寓意:宣告天下王朝大统

在位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的曾祖父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祖父为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生父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母苏完瓜尔佳氏。溥仪是清朝乃至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后又成为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被袁世凯逼迫于1912年2月12号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抗日战争时期,充当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皇帝”,抗战胜利后被定为战犯,后被国家主席刘少奇特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后担任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在北京去世。作为清朝皇帝在位时的他的年号为“宣统”,故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作为伪满洲国”皇帝“时年号“康德”。

年号纪年

年号
公元纪年
乾支纪年
君主
宣统元年
1909年
己酉年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二年
1910年
庚戌年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三年
1911年
辛亥年
爱新觉罗·溥仪

大事年表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十一月初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隔年改元。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正月初一,中国年号改元“宣统”。
派遣内阁(中国传统内阁)大臣至国外考察宪政的可行性。
下诏“预备立宪”,预计十年内实施。
●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
颁布“宪政十三条例”,组内阁(欧美式近代内阁)。但是十五个内阁成员里,有九位是皇族,两位下级贵族,余为汉人,故被讥为“皇族内阁”。
三月廿九,广州花岗起义。
四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八月十九,辛亥革命发动成功
十一月十三,中华民国成立,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中华民国”纪元。(民国元年)
●宣统四年、民国元年(1912年)
(农曆1911年)十二月廿五(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下诏退位,自此实行两千余年的中国专制的帝制王朝结束,避居紫禁城(即北京故宫)。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
五月十三,张勛拥戴溥仪复辟,重新称帝,复用宣统年号,是为“宣统九年”。
五月十三,前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段祺瑞于天津马厂誓师,讨伐帝制。
五月十四,新授一等公,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逃入日本驻北京使馆避难。
五月二十四,段祺瑞“讨逆军”进入北京,溥仪再度逊位。将溥仪等前清皇族禁闭在紫禁城。
●公元1924年-公元1967年
1924年11月05日,冯玉祥的军队包围紫禁城,强逼溥仪取消皇帝尊号并且限二天内赶走溥仪。
1925年02月24日,溥仪逃往天津,先后居住于天津日租界的张园和静园。
1932年02月16日,关东军决定迎接溥仪为伪满洲国执政。
1934年03月01日,正式登基称帝,年号康德,又被称为康德皇帝。
1945年08月17日夜,溥仪宣读伪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宣告伪满洲国正式解体。
1950年08月01日,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263名“战犯”,在绥芬河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
1959年12月04日,溥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特赦令予以释放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病去世。

本文由'庚寅公子'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