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潮汕祈子

潮汕祈子

潮汕祈子是中国潮汕人民的一个风俗,在潮汕民间,旧时祈子有多种形式。其一为以“灯”谐音“丁”以求子。潮汕各地正月,特别是元宵夜都有举行游灯活动

基本介绍

中文:祈子流行地区:潮汕

潮汕祈子的祈子形式

寄託于灯上

潮汕祈子是中国潮汕人民的一个风俗,在潮汕民间,旧时祈子有多种形式。其一为以“灯”谐音“丁”以求子。潮汕各地正月,特别是元宵夜都有举行游灯活动。
关于“灯”,人们于中不知寄託了多少愿望,因为这是关乎一个家庭“香火”能否承继的问题。潮汕俗谚“有游灯,家里生千丁;无游灯,家里要绝种”说的正是这种意思。所以,每到各乡各里“闹热”时,人们就会主动在夜里“老爷”出游时,手里提着一盏灯,跟着神像一路游行至各姓宗祠里,在“老爷”落座后高高举起灯笼,以求财丁兴旺。游完神后,各姓人家都用三牲或五牲果饼酬谢神明,以祈得子。
潮汕地区,凡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例如在潮州,生了男孩的人家自农曆正月十三日家人就要挑起一对冬瓜样的红灯笼,欢天喜地挂到凤栖路口凤栖庙的灯架上,象徵着家中添了丁。每晚由家人抱着孩子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红蜡烛,一面接受四邻的祝贺,一连三天,至元宵夜尤为隆重。除红灯笼外,还要在庙前悬挂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大彩凤,并在供桌上摆香祭祀、演戏酬神,十分热闹。
现在,潮汕地区在为女儿办嫁妆的时候,不论嫁妆丰俭如何,其中必须有一盏豆油灯,也暗喻女儿能为夫家添丁的意思。

向神灵祈祷

潮汕地区求子的第二种形式是向神灵祈祷。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浓厚,如果妻子先产女孩或不生男孩,有的地方丈夫就在乡里新宫庙建成,“老爷”入宫时,想方设法不辞劳苦地互争抱“老爷”像,以求得“老爷”的怜悯而早赐贵子。有的地方丈夫在村里游神赛会时,自告奋勇报名替神明抬轿子,在神明面前献殷勤,也期望得到神明的怜悯赐生男孩。每逢潮州城里游“安济圣王”时,就常可见到不少人想心设法上前摸一摸“二夫人”的轿子,祈求家中的媳妇或妻子早得贵子。所以有人便乘此机会采来一篮石榴花,随在游神的队伍后面叫说这是“二夫人”的红花仙草,以飨那些巴望添丁的人家。
农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生。潮汕不少地方,此日乡民都要到妈宫(天后宫)祭拜,然后抬妈祖出游。这时,那些结了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他们认为能为妈祖抬轿,就能得到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妈祖是海神,同时又是赐子的神祗。《三教搜神大全》载:妈祖“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孕,万方高祷,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即产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随祷随应。”同广州人崇信“金花娘娘”、福建人崇拜“临水夫人”一样,潮汕人把妈祖作为施赐子嗣的神祗来崇拜;也有祈求观音赐子的,传说潮州的别峰古寺和陆丰的玄武山庙里面的观音甚为灵验,每年前往那里祭拜的不孕妇女特别多,香火十分旺盛。
人们除了向宫庙里的神明祈祷外,家里的灶神也是祈祷的对象。例如在揭阳市大莲、土尾等乡村,端午龙舟后,结婚而未生儿子的男青年们,便上前取下若干龙舟鬍鬚回家供于“司命公”神位前,以求儿子早日问世。

巫术型求子

潮仙地区第三种求子形式是巫术型求子。潮汕民间有託梦卜生子活动。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澄海莲花山“仙翁”的生日。此日,除澄海外,还有饶平、潮安等邻近几县的善男信女,不辞长途劳累,十分挚诚的前往祭拜。晚上露宿于山顶,望能在梦里得到仙翁面授天机,成全所求之事。这些善男信女当中,就有不少是婚后不孕而前往圆梦的。民间也由此而流传有一些有趣的传说。例如说有2个村妇,结婚多年未得子,便上山圆梦求得子。结果两人同样梦见仙公给他们各写一个“无”字。其中一个识字的妇人,知今生无子,十分晦气。而另一个不识字的妇女,不解其意,却从形状理解为仙公为她画了一个秋瓜棚,棚下吊着4条秋瓜,示意她会有4个子女,非常高兴。识字的妇女大笑她误解仙意,乱加猜测。谁知后来果然各应其解,识字妇女终生无子女,不识字妇女则生四个子女。
在潮汕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奇寓于民俗活动方式中。

潮祈子的吉祥

传宗接代是婚姻主要的目的,早生贵子、多生贵子、多子多福是人们对新婚夫妇最美好的祝愿和最殷切的期盼。在潮汕传统婚礼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可以说其间的每一件器具都渗透了求子的迫切愿望。

尚红

自古以来,潮汕人在婚礼中有“尚红”的惯例,红色象徵喜庆、热烈和祥瑞,从龙凤贴到花轿,从地毡到新娘的盖头,一切器物家什,无不履之以红布或红纸,简直是一片洋洋喜气的红色海洋,一字以蔽之,便是一个大大的红双“喜”字。其实,潮汕传统婚礼尚红的深层含义,来自于原始意识的遗留。原始人看到,妇女月经停止时,胎儿开始在母腹中孕育,胎儿出生时母亲又失血很多,他们看到人死苍白,血去人亡。在他们看来,血就是生命,血是红色的,红色就是生命的象徵。婚姻的目的既然在于繁衍子孙,红色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婚礼的基础色调。因此,结婚人家的眠床、家具大都是红色的,扁担要漆红或两头抹红,门帘顶挂上红布,象徵满堂生辉,瑞气盈门。

陪嫁物品

对于旧时潮汕妇女来说,婚后最担心害怕的还不是“倚以为天者”的公婆、丈夫,而是无子断嗣。因为不论公婆、夫婿性情如何,甘作弱柳,随风俯仰,总能苟安,而如果无子断嗣的话则断然无立足之地了。因此,做母亲的给女儿準备嫁奁时,不论嫁妆丰俭如何,都要为之準备些象徵祈子的吉祥物品。如一盏豆油灯(或煤油灯),暗喻女儿能为夫家添丁的意思。龙眼乾,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子的愿望;香蕉成串,喻“招子成行”、“良蕉百子”;扇子,谐音“送子”;乌丝和白丝缚箸,喻婚后早得贵子,夫妻白头偕老;五样种子(稻穀、绿豆酵母饼、龙眼乾、薯粉圆),象徵五子登科,财丁兴旺。揭西的客家人,凡是外甥女出嫁,作为外甥郎必须送糖包给外祖母吃,同时还要送一猪臂敬奉外祖母,表示敬老。当外祖母收了糖包、猪臂之后,待外甥女出嫁前,不论贫富都必须筹备淡青色的裙子一件,“裙”与“群”同音,寄意甥女出嫁后子孙成群。

子孙桶

女儿出嫁,其陪嫁的物品(嫁妆)中必有“子孙桶”,“子孙桶”即是用于拉屎撒尿用的便桶,俗称“马桶”。用马桶作“子孙桶”从女方家陪嫁到男家,一是因为它与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殖通道相似;再是旧时坐或蹲也是妇女分娩採用的体位。既然“马桶”与生殖器官、生育有渊源,陪嫁中备了它也就意味着将来子孙定能兴旺。

双人

床是两性交媾、孕育婴儿之地,因而在新郎新娘结婚前夕,男方家必定会準备一张崭新的双人床。老式床四围都有柱栏,柱栏上常常雕刻一些龙凤呈祥、鲤鱼龙门、葫芦等图案,祈祝夫妇和谐、多子多福。床上用品如枕头、床单、被面的图案也大抵为龙凤呈祥、鸳鸯蝴蝶、鲤鱼戏水等,象徵夫妻和睦、多子多福之意。

肚兜

旧时新娘出嫁时习惯穿绣有各种图案的的肚兜,有的绣上石榴,蕴含“多子多孙”的意思;有的绣上“鲤鱼跃龙门”,鲤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跃龙门意味着男子进入政治领域的最高层,二者结合到一起,象徵“多子多富贵”;有的绣上“麒麟送子”,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手持莲花,抱着竹笙,骑在麒麟背上,象徵着“连生贵子,吉祥荣华”。美人蕉
惠来县葵潭一带的姑娘出嫁时,要随身带上两株连根的草头香(莎草)配上两株良蕉(即美人蕉,谐音“良宵”),到夫家后植于菜园里,以祈福禄连绵、子孙万代。民间传说南宋少帝被元兵追至葵潭东北十里处的“千秋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战斗结束后,少帝因疲劳很快进入梦乡。醒来之后,发现所睡的地方却是一片绿茵茵的莎草地,元兵也已无蹤影,于是龙颜大悦,遂对那些莎草说:“朕赐你们千子万孙。”微风拂过,莎草起伏,似是叩头谢恩。少帝更是欣喜,为留作日后纪念,便叫手下挖几株捧到面前,轻嗅一下,一股幽香从草头(根部)溢出,精神为之一振,不禁脱口称讚:“真是草头香啊!”后来,人们就用“草头香”来称莎草。结婚时用其作吉祥物,取其“千子万孙”之意。再后,人们便称结髮夫妻为“草头夫妻”了。当新郎与新娘拜完天地后,双双进入洞房,一起坐在眠床上时,青娘便会端来一个乾果盘,内放有核桃、红枣、栗子、花生、龙眼等乾果及钱币,一边将各种乾果(核桃、枣子、栗子、花生、桂圆、石榴)、钱币撒放到新人身上和床帐上,一边念些祝福语言和歌谣,寄寓早生贵子之意。婚宴上,新郎与新娘有吃莲子、红枣的习俗,寓意早生贵子,多生贵子。

贴麒麟送子

贴麒麟送子习俗。潮汕民间结婚大喜之时,大都会在新娘房、眠床、蚊帐上贴上“麒麟到此”纸条,其含义是期望早日生子。关于麒麟送子的传说:古代有位画师,老而无子。画师偏爱画麒麟。屋里挂满他所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麒麟。有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闪闪的麒麟,身上驮着一个小孩子,朝着他走来。画师一高兴,笑醒了,原来有一场梦。第二年,他们老两口便得一“老来子”,生下后,聪明绝顶,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称这孩子为“麒麟童”。于是,“麒麟送子”这一习俗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嫁妆送灯、龙眼乾习俗。女儿出嫁,娘家为女儿办的嫁妆,一定要送煤油灯或豆油灯一盏——灯与丁同音,暗喻女儿能为夫家添丁。龙眼乾,民间称为“桂圆”,除含有富贵意义外,还含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结婚时的习俗

入洞房做四句习俗。新娘踏入男家时,往往举行跨火烟仪式。但新娘跨过火烟时,青姆即做“四句”——“新娘跨火烟,千子万孙”,“烟呀烟,烟到明年生豆孙(即男孩子)”。洞房撒五子习俗。新郎与新娘拜完天地后,双双进入洞房,新郎与新娘坐在床上,由一女性全福人手奉果盘,将盘中的各种乾果钱币,撒放到新人身上和帐上,边撒边念祝福的语言和歌谣。乾果主要是:核桃、枣子、栗子、花生、桂圆、石榴,寓意早生贵子,多生贵子。新娘井边汤圆。婚后第二天,农村人总喜欢将新娘引到井边,往井里投放一颗汤圆,然后让新娘迅速打水。如果能将汤圆打起来,就意味着新娘这一年能够得贵子。

节日中的祈子习俗

抢花生

正月初一抢花生习俗。饶平樟溪镇龙潭埔村,每年正月初一午后2点,全村男女老幼聚集在村楼寨广场上,争先恐后地抢从鞦韆棚上抛撒而下的花生粒,人声喧譁,热闹非凡,说是谁抢花生粒多,谁今年就生男孩。于是,一些已结婚还未得子的后生们为得个好兆头,闹得不亦乐乎。该乡鞦韆棚下抢花生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了。每年每对育龄夫妇,只要是生下男孩,便要炒花生上鞦韆棚顶撒花生,而且花生是生、熟互掺,并按出生先后,先的坐鞦韆头,慢的坐鞦韆尾,至今仍在乡中流传着一首歌谣:“抢花生,熟掺生,年年生。”

元宵节游灯

举办营灯(游灯)活动。元宵为民间传统灯节。潮汕各地都举办营灯(游灯)活动。灯与丁同音,寓意早生贵子,财丁兴旺。潮汕有俗语“有游灯,家里生千丁;无游灯,家里要绝种”。

掷喜童习俗

元宵日,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桿外,用铜钱瞄準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日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是刚娶儿媳又急抱孙子的公公们、婆婆们,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与周围的人就会向她(他)喝彩、道喜。自己更是兴高采烈地把“男喜童”抱回家,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早发财

抢鸡肉

元宵夜游结束后,揭阳南陇村村民就开始进行“抢鸡肉”活动。人们在路边田洋上搭起一个临时简易高台,由主祭人站在高台上把一只熟鸡向台前拥挤的人群抛去。台前的人们尤其是年满18岁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齐上前哄抢,以求得妻子、生子。抢到鸡肉者应立即撕下一小片肉后把余下的再向空中抛去,让别人去抢,千万不可拿着走或多占,否则人们会沖你而来,把你推在地上踩上一脚,还传说贪心者当年会不太吉利。这样便形成了抛鸡——接鸡——撕鸡——再抛鸡的热闹场面。

荡鞦韆,泼粪

荡鞦韆,泼粪习俗。潮州市一些偏僻的乡村,元宵夜新婚夫妻要跑到老榕树下荡鞦韆,并任村人往身上泼粪,说是被人泼得越多,越能生男孩。

行彩桥

行彩桥习俗。在揭阳、普宁一带广为流传着行彩桥习俗。人们在活动中往往说一些充满期望和良好祝愿的吉利话。怀孕的妇女摸狮耳,隐喻“摸狮耳,生阿弟”。

日常生活中的祈子习俗

乳名习俗。

乳名,也叫小名,是小孩出生后至长大成人之前,家人和亲戚、邻里、友人对其爱称与暱称,虽然粗俗、卑贱,但却寄予家庭、家族的深切厚望。男性叫“铁佛”、“鸟”、“乌卵”,即指阴囊,希冀有强壮、威猛的繁殖力,会生子;女性有叫“木仔”、“石榴”等,希望像“木仔”、“石榴”一样,多生子。

肚兜习俗

婴儿穿肚兜,特别是出嫁所穿肚兜,十分注重在寄予祈子愿望,而石榴、莲藕、麒麟三大形态是兜肚祈子寄情的主要比拟形态。《履园丛治》载:“榴开百子”,兜肚上的石榴比拟主要祈求多生男孩。莲花与藕则有“花中君子者也”之说,莲与藕是同时生长植物,加上莲与连又是同音同声,被引申为“连生贵子”。兜肚上的麒麟,寓意子孙繁衍兴旺而且多种贤能,还有表达所生童子日后必是国之英才的含义,因为孔夫子出生时,有“麟吐玉书”的民间传说。鲤鱼多春(即鱼子),隐喻多子多福。潮汕民间祈子习俗是丰富多彩的,虽然当中有落后愚昧的东西,但其非常有效地满足了老百姓祈求生子、顺利生子、多生子的心理需求。潮汕民间祈子习俗有不少已逐渐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些仍然为老百姓津津乐道,依然十分流行。

本文由'麻润茁'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