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煤层

煤层

植物遗体经複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地质作用转变而成的层状固体可燃矿产。它赋存于含煤岩系之中,位于顶底板岩石之间。煤层的层数、厚度、产状和埋藏深度等,受古构造、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制约。煤层的赋存状况是确定煤田经济价值和开发规划的重要依据。

基本介绍

中文:煤层外文名:煤区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地质作用实质:层状固体可燃矿产赋存于:含煤岩系之中

含煤岩系

含煤岩系形成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来源和一定的沉积场所。这些物质均来源于沉积场所周围隆起区内的碎屑物质及生长在沉积场所之内的大量植物遗体。形成含煤岩系的沉积场所,主要是分布在各个聚煤期内的低洼盆地。这些盆地的形成,大部分属于构造成因,少部分属于非构造成因。构造成因的盆地,一般统称为构造盆地或构造坳陷;非构造成因的盆地,主要是地表某些部分遭受侵蚀作用后形成的盆地或坳地,一般称为侵蚀盆地。无 论是构造坳陷或非构造坳陷,只要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具有适宜的聚煤条件,都可以形成含煤岩系。

分类

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及开採特点,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煤层的厚度

不考虑露天开採
按煤层厚度分类表
煤层厚度
≤ 1.3 m
1.3-3.5 m
>3.5 m
>8.0 m
煤层分类
薄煤层
中厚煤层
厚煤层
特厚煤层

煤层的倾角

按煤层倾角分类表
煤层倾角
<5°
5°~25°
25°~45°
>45°
煤层分类
近水平煤层
缓倾斜煤层
倾斜煤层
急倾斜煤层

煤层的稳定

煤层的稳定性是指在成煤时期,泥炭沼泽基底不平、边壳不均衡沉降、河流沖蚀作用和地质构造变动等,使煤层出现的尖灭、分叉、增厚、变薄和切断等现象
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在井田範围内均大于最低可采标準,变化不大,有一定规律性,结构简单或较简单,全区稳定可采。
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的变化,在井田範围内,变化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至複杂,全区基本稳定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大,无明显规律,结构複杂至极複杂,常有增厚、变薄、分叉、尖灭等现象,区内不稳定,大部可采或局部可采。
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特别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在井田範围内断续分布,区内大部不可采或只有局部可采。

煤层厚度分级

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称煤层厚度。从勘探和开採角度把煤层厚度分为:①煤层总厚度,指包括夹石层在内的煤层全部厚度;②煤层纯煤厚度,指所有煤分层厚度的总和;③煤层可采厚度,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採的煤分层的总厚度。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採方式地区煤炭资源供需情况,以及地理条件规定的可采厚度下限,称最低可采厚度。达到可采厚度的煤层称可採煤层。地下开採煤层厚度分级一般分为:

煤层煤层

①薄煤层,小于或等于1.3米;
②中厚煤层,1.3~3.5米;
③厚煤层,大于3.5米;
④特厚煤层,超过8米。
露天开採煤层厚度分级一般分为:
①薄煤层,小于或等于3.5米;
②中厚煤层,3.5~10米。

煤层形态

煤层沿走向和倾向一般呈层状、似层状展布或分叉、複合、尖灭,有的呈透镜状、扁豆状、鸡窝状、串珠状。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是多种地质因素引起的,与聚煤期和聚煤期后的地质背景关係密切。有些属于泥炭堆积初期的,如沼泽基底不平,沼泽内部不均衡沉降,河水或海水对泥炭层的沖蚀等形成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称煤层的原生变化;有些属于泥炭层被覆盖之后,如受褶皱、断裂、岩浆侵入、河流沖刷等地质作用造成的形态和厚度的变化,称煤层的后生变化。

结构

煤层是指顶、底板岩石之间所夹的煤及矸石层。煤层是煤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煤层层数、厚度及其变化是评价煤田开採价值的主要因素。
煤层结构可分为两类:不含夹石层的称简单结构,含夹石层的称複杂结构。夹石也称夹矸,常见的是黏土岩、炭质泥岩、泥岩和粉砂岩。煤层中的夹石层不但增高了煤的灰分含量,降低了煤的品质,还给开採带来一定困难。

煤层顶、底板

煤层的顶、底板特徵包括伪顶、直接顶、基本顶、直接底和基本底的岩石名称,分层 厚度,岩性特徵,裂隙发育情况及其与煤层的接触关係等。

煤层

顶板:煤层上覆的岩层。根据岩性、厚度及採煤过程中的垮落难易程度,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
底板:位于煤层之下的岩层。分为直接底和基本底两种
煤(岩)层柱状图:如图所示,在煤矿生产中,常常需要根据钻孔勘探资料,绘製局部煤(岩)层剖面,详细描述该处煤层的顶、底板岩层厚度及岩性,表述煤岩特性的图叫做煤(岩)层柱状图。

本文由'杞白兰'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