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社会同一性

<a href=http://www.zzww.net/tag/shehui.ht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社会</a>同一性

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广义的社会同一性包含个体水平的同一性和集体水平的同一性。个体水平的同一性是作为某一种人的自我认同,是用概括的社会类别去描述“我是谁”,它包括McCall&Simmons(1 966,1978)和Stryker(1980)的角色同一性。集体水平的同一性是作为整体的群体的自我认同,是用概括的社会类别与描述“我们是谁”,它包括Tajfel(1 981)和Turner(1987)的狭义的社会同一性。实际上,个人同一性、角色同一性、社会同一性都是对自我的反映,但个人同一性反映的自我是由个人独特的特质来定义;角色同一性反映的自我是由特定的社会角色来定义;社会同一性反映的是自我对社会群体或类别的认同,是调节自我和广阔的群体类别的社会关係的建构,可见三者的不同在于赋于自我(self)的水平不同。

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我们感觉自己是谁,属于哪个群体。
每个人都有其社会身份,比如你可能是男人北京居民、教师 、极限体育爱好者、湖南人、飙车爱好者等等。这些身份,无论用那种标籤,都可以让你处于一个圈子(内群体)。而当你被归入某一群体(或仅仅是感觉被归入某一群体),“内群体偏见”都可能会增加
所谓“内群体偏见(in-group bias)”,有点贴近老祖宗说的“党同伐异”,又不完全相同。人自然而然会排斥“他们”(外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更优越。比如,你分别问清华和北大的学生,到底是北大还是清华更好他们的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自己的学校更好。同样,你问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学生(两校世仇),他们也一样的显示出这种“内群体偏见”。
这种人类的不自主的偏见最夸张的体现是这样:心理学家把一堆人按他们驾照的尾号进行分组,结果发现,同一组的人对自己的组员有亲密感(相对于其他组的人)。你看,只要把放在一起,人就会自然地去依据一些哪怕是毫无逻辑的依据去分群,去抱团,然后出现这样的情感偏差。
这就是群体意识的威力。
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难以逃脱。哈佛的学生如此,“最强大脑”的选手也如此。你我也一样。我相信各个最强大脑选手的忠实冬粉也这样。

本文由'莱忆梅'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