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皮肤学

皮肤学

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为1.5平方米,新生约为0.21平方米。不包括皮下组织。

基本介绍

中文:皮肤学定位: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占比:16%成人面积:1.5平方米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厚度约为0.5-4毫米,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部位差异,如眼睑、外阴、乳房的皮肤最薄,厚度约为0.5毫米,而掌跖部位皮肤最厚,可达3-4毫米。表皮厚度平均为0.1毫米,但掌跖部位的表皮可达0.8-1.4毫米。真皮厚度在不同部位差异也很大,较薄的(如眼睑)约为0.6毫米,较厚的(如背部和掌跖)可达3毫米以上。
皮肤结构: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部分

表皮

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组成。其中角质形成细胞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分为5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成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真皮

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真皮在组织学上属于规则的緻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包括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以纤维成分为主,纤维之间少量基质和细胞成分。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相连,由疏鬆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等。

附属器官

包括毛髮、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功能

保护、吸收、感觉、分泌、排泄、调节体温、新陈代谢

屏障功能

一、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二、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三、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四、防止营养物质丢失

吸收功能

皮肤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吸收:1、角质层(此为主要途径)2、毛囊、皮脂腺3、汗管
皮肤的吸收功能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皮肤的结构和部位:皮肤的吸收能力与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及其通透性有关,一般而言,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2、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越高,皮肤的吸收能力就越强。局部用药后用塑胶薄膜封包,药物的吸收会增高100倍,其原因就是封包阻止了局部汗液和水分的蒸发导致角质层水合程度提高的结果。
3、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完整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脂溶性物质和油脂类物质吸收良好,主要途径为毛囊和皮脂腺,吸收强弱顺序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石腊.。皮肤尚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如汞、铅、砷、铜等)以及盐类。
4、外界环境因素:运动温度升高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加,加快已透入组织内的物质弥散,从而使皮肤吸收能力提高。环境湿度也可影响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当环境湿度增大时,角质层水合程度增加,皮肤吸收能力增强

感觉功能

皮肤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感觉,皮肤中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感受体内外的单一刺激,转换成一定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觉、冷觉和温觉;另一类是複合感觉,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共同感受的刺激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如湿、糙、硬、软。光滑等。此外皮肤还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和定位觉等。

分泌排泄功能

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

体温调节功能

一方麵皮肤科通过遍布全身的外周温度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并向下丘脑传送相应信息;另一方麵皮肤又可接受中枢信息,通过血管舒缩反应、寒战或出汗等反应对体温进行调节。

代谢功能

1、糖代谢:皮肤中的糖主要为糖原、葡萄糖和黏多糖等。
2、蛋白质代谢:皮肤蛋白质包括纤维性和非纤维性蛋白质,前者包括角蛋白、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等,后者包括细胞内的核蛋白以及调节细胞代谢的各种酶类。
3、脂类代谢:皮肤中的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肪,人体皮肤的脂类总量约占皮肤总重量的3.55-6%
4、水和电解质代谢:皮肤中的水分主要分布于真皮内,当机体脱水时,皮肤可提供其水分的5%-7%以维持循环容量稳定

免疫功能

皮肤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免疫分子两部分,它们形成一个複杂的网路系统,并与体内其他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皮肤微环境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本文由'风莞尔'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