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海参(海参纲棘皮动物)

海参(海参纲棘皮动物)

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中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

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鹹,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以及抗肿瘤作用。随着海参价值知识的普及,海参逐渐进入百姓餐桌。生活环境决定海参品质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海参:动物界: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参属分布区域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国渤海、中国东海、中国南海英文名:Sea Cucumber

外形特徵

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色暗,多肉刺。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个。触、手坛囊发达。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始存在,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有海洋活化石之称。经历几次地球大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数度见证地球的变迁。 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许多种有从口到肛门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排出废物。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触手,用于捕食或掘穴。许多种能从肛门放出内部器官,然后再生新的,可能是为逃避敌害。泄殖腔内常有潜鱼属(Carapus)隐鱼共生。有许多能放出对小动物致命的毒素,但对人无生命危险

生活习性

水温达20℃时,刺参就会转移到深海的岩礁缝隙中或潜藏于石底,不吃不动,整个身体收缩变硬如刺球。一般动物不会吃掉它。它一睡就一个夏季,等到秋后才甦醒过来恢复活动

生长繁殖

为了保证种族的不被灭绝,在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过程中,海参拥有了超强生殖能力一头4年以上的成年海参,在春季繁殖期,一次可排卵约500万枚。这样,即使有万分之一的成活率,也可以保证种族的延续。

分布範围

美国阿拉斯加日本、冰岛和中国。

人工养殖

虾池养殖
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瓦片、石头、旧轮胎等作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幼参投放密度体长5厘米左右,每亩投苗3000头~5000头。
海参以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饵料。同时,可投餵人工配合饵料, 或投餵鼠尾藻、裙带菜、海带等藻类。
虾池的水深保持在1.5米~2.0米,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 利夏眠与越冬。
严禁施用化学消毒药品、向虾池排放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另须注意池水的温度、 盐度,纳水时要密切注意参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的日交换量在10%~15%。
海上筏式养殖
海区潮流畅通,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养殖时一般採用鲍笼、扇贝笼、塑胶桶养殖,并大都与鲍混养。参苗体长为5厘米 左右,密度为200头~300头/平方米,吊挂水层在5米-8米之间,笼间距为3米~4米。
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饵。应随着参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笼的破损程度。
在颱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网下沉,以免造成损失
海上筏养海参也可与藻类混养。
海底沉笼养殖
选择潮流通畅、风平浪静、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粗钢筋製成网笼,可为圆形,也可为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若干石块(3公斤~5公斤/个)。
放养密度为3厘米~5厘米参苗200头~300头/平方米,饵料为人工配合饵 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天~5天投餵一次,也可一周一次。
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海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密。
海参媲美人参拥有比较高营养价值以及药用价值,而且拥有比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海参成为了许多创业者的选择门道,海参在养殖过程中发生涡虫病有什幺症状诊断方法呢?
[病原] 腹足类现有16属33种,其中内寄螺属6种,巨穴螺属5种,瓷螺属4种,其余13属,各1~3种。
[症状] 腹足类寄生在刺参的体表、体腔、消化道、呼吸树等组织器官。深海豆怪螺(Pisolamia brychius)寄生在变梦参(Oneirophanata mutabilis)上,深海豆怪螺用吻吸附在变梦参的体表,并用吻刺入刺参的体壁,穿过体壁达到体腔,用吻突从寄生组织、体腔、血液中摄食营养,在吻穿入体壁的部位出现肿块。
[诊断] 取病参的组织进行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相关新闻

2018年8月,中国海关强调了野生海参绝对不可以通过任何形式带入中国境内的。

本文由'理树源'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