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垃圾管理系统的可持续性系指该系统既能满足现在一段有限时间内垃圾管理的需要,又能适时升级,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求均衡管理垃圾全过程,重视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达到及时有序、安全环保和平高效处理垃圾的目的,在商品生产包括流通)、消费和垃圾处理(包括处置)各环节实现人与人平等生活区域与区域平衡发展、人与自然互利共生。

定义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垃圾管理系统受政治、政策影响较大,给出垃圾管理系统可持续性的充分条件是困难的,此时,探索垃圾管理系统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必要条件)并据此建立可持续垃圾管理系统路线图便是当务之急。

基本要求

1、垃圾管理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
垃圾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根本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了社会发展,垃圾管理也不例外。垃圾管理妥善处理垃圾和垃圾引发的社会矛盾,为生产、消费解决后顾之忧,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垃圾管理系统升级
2、保护资源环境
垃圾是环境有害物,必须及时得到100%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不仅要求对垃圾本身进行无害化处理,还要求儘量减少垃圾处理过程的资源消耗和二次污染;垃圾无害化处理是垃圾管理的最低基本要求。垃圾是生产、消费过程中资源无效利用的表现,垃圾管理应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活动,促进资源利用率提高,引导消费习惯良性改变,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同时,垃圾是一种品质资源,垃圾管理应回收可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资源,实现资源化处理,以此促进生产、消费可持续发展。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是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同一城市的行政区之间垃圾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社会发展较成熟地区形成了较完善的执法与监督体系,正朝垃圾全过程管理迈进,垃圾处理採用了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和综合处理相结合的混合方式,但离“源头减量、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目标仍有相当距离。社会处于起飞阶段的地区目前仍以100%无害化处理为垃圾管理目标,垃圾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垃圾管理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欠发达传统地区的垃圾管理刚刚起步,垃圾简易堆置,尤其乡村垃圾甚至无组织堆置或低温焚烧,导致收入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即使在一些社会较成熟地区,目前仍有一些垃圾简易堆置场未做补救处理,让人对当地发展水平产生怀疑,削弱了当地软实力。由此可见,垃圾管理为社会发展的服务尚处在较低水平,甚至连垃圾无害化处理这一最低要求也未达到;可以预计,垃圾管理的地区差异将在相当长时间记忆体在,无论如何,垃圾管理必须首先实现垃圾100%无害化处理目标,并儘可能好地提供资源回收和源头减量服务,最终消除地区差异,这也是再三强调“垃圾管理服务于社会发展”这一基本要求的必要性与目的;
3、消除邻避现象
垃圾是典型的邻避物,表现为垃圾排放的损人性和垃圾受纳的利己性。垃圾排放的损人性指垃圾生产者对污染者身份不以为然更不愿履行“污染者负责”义务这是利益自得,损失他人承担”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任其自由发展将导致资源环境遭到掠夺性破坏和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垃圾受纳的利己性指垃圾受纳者以受害者自居追求利益补偿最大化,这似乎比垃圾排放的损人性更合情理,但往往隐藏着垃圾受纳者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忽视垃圾统筹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垃圾无法异地处理的危险,结果是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垃圾管理应消除邻避现象,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既然利己主义这一传统价值观是产生邻避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不能消除利己主义的情况下,通过经济手段合理分配利益对于克服邻避现象就尤为重要。垃圾收费(税)、押金制度和排放权交易制度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排放权交易制度不仅让排放者付费、受纳者受益,而且受纳者获得直接向排放者叫价的机会,文献[1,2] 已详细介绍,不再赘述。这里,笔者建议通过源头虚拟处理厂补贴资源回收,惠及公众。源头虚拟处理厂是分散在家庭、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设施组成的垃圾处理网,通过财政补贴调动社会力量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完成垃圾源头预处理从而减少需要末端处理的垃圾;财政补贴源头虚拟处理厂更易达到利益公正分配目的,有助于邻避现象的消除;目前焚烧发电厂日处理一吨的建设投资约40万元和每吨垃圾的电力上网和运费补贴约90元,将这些资金补贴源头虚拟处理厂回收的资源甚至可望比1吨还多,其直接效果是处理厂经济效益显着提高、末端处理设施数量与规模减小从而减少征地与避免处理地环境纳污容量超过阀值、以及减轻垃圾运输负荷从而减小沿途二次污染,其更大效益是利益公正分配和公众积极参与带来的社会效益;源头虚拟处理厂是一种先进的处理技术和处理概念。其实,先进技术和概念也是克服邻避现象的重要手段。消除邻避现象并不缺少手段,关键是要敢于创新求是和科学管理;
4、垃圾管理必须促成垃圾处理系统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垃圾是垃圾管理的核心目标,垃圾处理系统可持续是垃圾管理系统可持续的标誌,促成垃圾处理可持续便是垃圾管理的核心任务。垃圾管理通过法制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社会道德力量规範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确保垃圾处理系统处于协调有序、安全高效、运行平稳状态,满足目前一段有限时间内垃圾处理的需要,同时又要具备升级潜力,以备未来垃圾处理的需要,并实现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目标[3];
影响垃圾处理系统可持续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经济效益、科技先进性和系统升级潜力。资源利用指垃圾本身所含资源及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利用;可持续垃圾处理系统要求按生态工业园模式回收利用各种资源。环境影响包括处理系统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垃圾处理系统要求处理设施与周围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相容,要求环境污染治理达标,要求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与人们生活习惯相协调。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垃圾处理长期被视作公益事业,被认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项目,其经济效益未受到重视,但可持续垃圾处理要求垃圾处理系统具有经济效益;首先,重视投入产出分析,优先建设资源回收类有产出且建设与运营成本较低的处理设施,追求最佳投入产出比;其次,核算间接经济效益,优先建设对周边经济拉动效应较大的设施,获取外界对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支持,当然,因垃圾生产者是垃圾处理设施的用户,垃圾生产者应该付费,该费用也是垃圾处理的间接经济效益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垃圾费(税)的收缴率,并考虑到垃圾的实体来源是生产资料,政府可在生产资料交易过程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垃圾费(税)。此外,可持续垃圾处理系统在设计、建设与运营方面必须採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必须具备升级潜力,确保处理系统改造在经济上是有利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和在运营上是安全可靠的,只有能升级的系统才有可能是可持续的;
5、垃圾管理必须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处理产业
公众参与不仅指公众参与监督垃圾管理,更指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处理活动。公众享有监督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环评、建设与运营的权利,仅提出批评和建议是不够的,应投身到垃圾处理产业,一是遵守垃圾管理办法,养成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和垃圾分类收集习惯,上缴垃圾费(税),制止公众场所违章丢弃垃圾的行为,二是成为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与运营主体,尤其是成为源头虚拟处理厂的运营者,这里的公众泛指个人和企事业单位。鑒于单位是产品废弃物的源头[4],其积极参与垃圾处理产业对建立可持续垃圾管理系统尤为重要。只有全面理解“污染者负责”的涵义,走群策群力路线,垃圾管理才能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目标;

参考资料

熊孟清,隋军,徐建韵,范寿礼,杨昌海.垃圾管理系统可持续性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9(S1):32-34

本文由'前醉曼'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